风水总体发展体现出从依附自然、解析自然到自我诠释的转变过程
风水总体发展体现出从依附自然、解析自然到自我诠释的转变过程。这也是风水从“皇家术”成为“世俗术”的转变基础。并且在这种转变中反映了三个特征:
1.从“象天”到“象律”
风水营建的核心就是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并使人工营建依附自然、反映自然。而“自然”又可解读为天。所以营建规律中处处体现出对“天”的反映。这种反映呈现出对“天”的直接形态体现即“象天”。而另一种方式则是通过观察总结,反映“天”的规律,即“象律”。从“象天”演化为“象律”,中国环境营建,尤其是城池建设达到了从功能到精神的全面提升,并成为后期“风水”演化的核心方法。
2.从“象天”到“象物”
对“天”的核心意志反映,随着技术及物质生活的丰富,逐渐融人了对生活对自然的朴素感受。对美好事物的模仿也成为趋吉的营建方式。象征的内容不断扩大。从“象天”到“象物”反映出隐含抽象到具象表征的营建特征。
3.群体意识中个体意识的不断强化
随着私有经济的出现与繁荣,个体意识在风水营建中不断强化。一方面反映在营建对等级的不断突破,另一方面则是对个人命理的世俗化反映。主要是在唐以后愈演愈烈,宋代私有制与市场化经济的催生,使得市民空间逐渐开放。营建反映出对当权者、居住者自身命理的反应,融入了更多的人为因素,本命与环境的对应关系强化了空间领属性,并促使“风水”这一皇家术得以在民间迅速发展。外域民族的统治也使营建思想加人了更多的人为心理需求,都城营建由地理中心转为彻底的需求中心,并扩大了风水环境模式的范畴。
以上是风水流变中的三个主要特征。但在此流变过程中更应该看到内核的相对稳定,这体现在环境格局、群落形态、建筑平面展开方式等诸多方面。这就是“易”思想稳定存在的结果。
从“易”来看,“天、地、人”是同步发展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随天地变化而变化,才能顺天意,人的意识形态对于“风水”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自然环境提供了人们居住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以及产生审美倾向的物质基础,并形成了风水格局的基本框架;而社会形态提供了人群的生活方式选择与环境创造的基础,实现了物质环境构成社会单元的模式,并诱发了审美社会趋同的发展,所以塑造了“风水”的血肉。但这还不是全部,之所以古代中国的所有研究门类都没有完全独立地进行发展,而是都向同一个目标聚合,这与自然相生的哲学体系也就是“道”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源于自然基础和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源于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形态,也就是对自然、社会的独特解读方式,是与科学并行的另一种解读宇宙的方式。这种解读方式透露出强烈的精神主旨,所以才会引发今人的审美共鸣;这种审美方式并没有止于物质或个体、群体的精神需求,而是要反映一种更高层次的宇宙模式,并用以教化民众,从而顺应天意,自身得到可持续良性发展。也就是说,中国的艺术并没有止于“形”的艺术,“神”的享受,也没有止于“道”的理解,而是通过可探知的“形”“神”依循背后无形的“道”,反映出对天地的依存与赞美,从而教化于民,并最终得到天的认可良性发展下去。这种“教化”就是“风水”艺术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