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知识

古人命名的“五则”、“六避” 是怎么来的?古人取名有哪些讲究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名字”-词,古今含义不尽相同。今人大都有名无字,“名字” 只相当于古代的“名”,成了偏义复词。古人则有名有字,而且除了名、字以外,有些人还有号。

古人非常重视命名,《礼记。内则》记录了古时候的命名礼,那些繁文编节实在令人咋舌。在婴儿生下三个月后,由其母和保姆抱见其父,其父握着婴儿的右手,给他取名。其母记下名字后再告诉师傅,由师傅再遍告家中的女眷。同时,其父要将婴儿的名字报告给地方长官,地方长官再邊告旅中的男子,并记下婴儿出生的年月8而保存起来。然后,再通告间史,闾史详细地加以记录,一式二份,其中一份留存,另一份逐级上报,最后收藏在州伯的档案文件里。为什么在婴儿诞生三个月后才命名呢?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给父母一个充分考感的时间。

古人命名的“五则”、“六避” 是怎么来的?古人取名有哪些讲究

古代人名最初比较朴素、简明,命名动机主要是为了区分人的个体,并不-定包含深意,所以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单纯。譬如商代帝王喜欢以天干命名,从商汤到商纣一共有31个王, 都是用天干来命名的,如外丙、大甲、祖乙、盘庚、帝辛等。除了帝王以外,商代的贵族也有用天干命名的,在商代青铜器的铭文里保留了很多这样的人名,如父辛、父癸、虎父丁、弓父庚等。天干是用来记日的,以天干取名,大概是记录诞生的时间。

我国上古时期,民性质朴,民风粗犷,取名用字浅白直落,不尚文饰,正如《通志.氏族略》指出的那样,名字“以实不以文,故命名无义”。其实并非无义,只是意思简单而已。这时的命名,充全出于父母一时的感想,并没有更深的文化内涵。制定出来的名字大都局限于纪念意义,素材信手拈来,不加雕琢。例如春秋时期,晋成公落地时屁股上有-块黑斑,故取名“黑臀”楚公子出生时胳膊上有一块黑记,故取名“黑脑”。秦始皇生于正月初一,故取名“政”(古代“政”与“正”通用)。据《孔子家语》载,孔子的儿子出世时,鲁昭公派人送来了一条鲤鱼,孔子感恩戴德,为了表示纪念,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瞧,连孔夫子起的名字都是这样平凡。

从周代开始,中国的名字“始尚文焉”,即开始注意人名的文采。从此以后,古人取名用字,在风格上更加庄重、典雅,在形式上更加新颖、别致。尤其令人注目的是时代精神和社会时尚对人名的重大影响,人名被赋于了更为深刻的社会内容。譬如汉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生产力迅猛发展。經济高度繁荣,人们渴望建功立业,志存高远。

气魄雄大。汉代人的名字充分体现了这种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有的表明报效国家的人生态度,如孔安国、赵克国、于定国;有表露对古代英堆人物的景慕,如张禹、赵尧、陈汤;有的表示勇猛、顽强的尚武精神,如苏武、班彪、夏侯胜;有的表现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如孔奋、魏霸、法雄;有的表自卓然不群的道德情操,如曹操、董卓、庞德,等等。一切好字眼儿似乎都在汉代被用尽,后人只是重复而已。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狂热时期,随着佛学的广为普及,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以仙佛圣贤命名的高潮,不仅士族阶层趋之若騖,就是民间百姓也乐此不疲。一时间,“金刚”、“力士”、“菩萨”、“罗汉”紛紛走人人名,善男信女更以名字中的“佛”味为荣。据统计,当时“僧”字的人名率仅次于“之”字,居第二位。削后,这种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人名一直不绝如缕,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字摩语,“维摩诘”是菩萨名。到了辽、金、元三个王朝仙佛命名又一-度复兴,人名中的“观音”、“普贤”、“药师”、“老君”、“文殊”屡见不鲜,可视为魏晋遗风。起这类名字,一方面反映了佛教的深入,另-方面也体现了父母的爱心,希望子女有神佛保佑,能趋言避凶。这已经有期望的意恩在里面了。

古人命名的“五则”、“六避” 是怎么来的?古人取名有哪些讲究

由于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一些含义积极、祥和、美好的汉字,其人名率非常高。例如磨五代人喜欢以“彦”字命名,“彦” 是指德才兼备的人。从膚末至宋初,史书中名字有“彦”字的人物多达145人,如彦超、彦英、彦章、彦成、彦卿等。又如明清时天津北塘人喜爱“胜”字,这一习惯源于嘉端年间抵御偿宏侵略、保卫家乡的传统。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谚:“充丁必有胜, 没胜不成勇。”所以在北塘人的名字里大都有“胜”字,如张大胜、李得胜,王总胜、赵常胜等。

总之,时代精神的感召,社会时尚的渐染,民族心理的影响,使古代人名丰富多彩,审美价值不断提高。但也因此形成一些用字热点, 为重名现象埋下了祸根。

古人在长期的命名实践中,不断摸索命名的基本规律,探讨命名的要诀。据《左传●桓公六年》记载,鲁国大夫申糯普总结出周代取名的五项原则,他说:“名有五一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以名生为信”,就是以婴儿出生时的情景和生理特征为取名素材,例如卫公子黑背、楚公子黑肱、晋成公黑臀:唐叔處和鲁公子友的得名,也是因为出生时于掌纹路像“真”字和“友”字:郑庄公名叫癌生(“寤生”是“逆生”的意思),是因为其母武姜生他时难产。由于这种命名法真实地记录了婴儿出生的情景,所以称之为“信”。

“以德命为义”,是指父母在命名时要寄托某种期望,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就是说,名字中要含有较深的离意。例如周太王希望他的孙子能昌盛周室,故取名为“昌”,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周文王又给他儿子取名为“发”,希望他将来能发兵诛封,姬罚就是后来的周武王。

“以类命为象”,大约是以婴儿的体形外貌为根据,联想一个相似的实物形象为名。例如孔子生下来时头项像附近的尼丘,中间低四周略高,故取名为丘,字仲尼。

“取于物为假”,“假” 是借的意思,即借客观事物来取名。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命名法。“以类命为象”也是取于物,但要受婴儿实体的局限,故远没有这种命名法应用广泛。例如古人名中的盂轲、孔鯉、子路、司马耕等。

“取于父为类”,即根据婴儿与其父的某一共同点取名,或其父根据自己的情趣、爱好、特点来给孩子命名。总之,名字的素材来自其父身上,故说“取于父”。例如鲁桓公姬允得子,恰好和他生日相同,于是就起名为“同”。

申需所总结的这五种命名法,显然还很不完善,其中有些似是而非,不着边际。但在当时质朴无文的时代背景下,对古人命名活动确实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直到汉代仍在沿用。

古人命名,除了上述方法外,还讲充“六避”,即命名时需要回避的六条原则。《左传 ●桓公六年》引申需言:取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生,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牧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意思是说,周代讳死者之名,周天子、诸候或者尊长死了,就不能再称说他们的名字了。这样,他们在生前取名时就要回避国名、官名、山川名、畜牲名和器币名。因为这些名称在社会生活中要经常使用,如果废弃不称,就会引起混乱和麻烦。

“不以国”,“以国则废名”,是指国君不能用本国的国名做名字。如果用国名为名,国君死了之后就要废弃国名,而国名是周天子所命,不能轻易更换,所以在取名时必须加以回避。但别国的国名与本国无关,毋须废弃,因此仍可取用。

“不以官”,“以官则废职”,是说不能用官职名做名字。如果用官职名为名,国君一旦崩逝,就要废弃这一官职或改换新言职名,这样容易造成官制素乱。例如晋德侯名叫可徒,为了避讳,不得不废除司徒一-职; 直到晋文公时才恢复这一言职, 改称中军。

“不以山川”,“以山川则废主”,是说国君不能以所祭祀的山川名为名。古人有祭天地山川的习俗,如果用祭祀的山川名为名,国君卒后就要改换山川名。例如汉文帝刘恒死后,改北岳恒山为常山。

“不以畜牲”,“以畜牲则废祀” 。古人迷信鬼神,热衷于祭祀,而牛、¥、猪三牲或马、牛、羊、鸡、狗、猪六盲是最主要的祭祀供品。如果国君以这些畜牲名为名,就不能再用它们来进行祭祀,所以在取名时必须于以回避。

“不以器币”,“以器币则废礼”。器指礼器,币指玉帛,都是祭祀时的用品。如果国君用器币名做名字,他死后就要唆弃相应的器物,从而影响祭祀等礼仪活动,故取名时也要回避。

以上五种规则主要是针对周天子和国君的,因为他们的名字避讳范围大,稍有不慎,便容易给国家造成重大影响。

至于取名时“不以隐疾”则是说不能涉及个人隐秘的疾病名称为名,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不样,同时也是为了社交时的体面。

“五则”、“六避” 是古人从命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宗法社会的产物。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关注的不是命名的技巧,而是命名的禁总:重视的不是人名本身,而是人名的应用。“六避” 原则已成为封建社会避讳的濫觞。周代以后,一方 面命名的方法不断创新,另-方面避讳的条例也不断趋于严密。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起名 命名 古人取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