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翼”变化理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物极则反法则
物极则反法则
《系辞下传》说: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意思是说:易的道理之一就是,当事物走到穷尽的地步就会发生变化,因为变化而带来亨通,因为亨通而能长久。这里展示出“穷则生变"的思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出现穷尽的状况,当穷尽的状态出现之时,事物就会发生变化,由于变化,事物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从而表现出亨通,这种反复出现的变化使得事物没有真正穷尽的时候,在总体上呈现出长久不败的状态。因此,变化是宇宙万物的一个重要法则。
变化的趋势又是怎样的呢?古人通过观察天地间的显著物象的变化过程,得出了物极则反的结论。《系辞上传》说:
是故法象莫大平天地,变通莫大平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意思是说:规律和体现规律的现象没有比天地更大更重要的,变化和由变化带来的畅通没有比四季更大更重要的,悬挂在天上的象没有比日月更显著的。日月是怎样变化的呢?《系辞上传》又说: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这句话又表明,古人认为,变化在形式上表现为进退,如同昼进夜退,昼退夜进。换言之,这是一种反变,昼尽则反变为夜,夜尽则反变为昼。而昼夜具有刚柔的属性,由此,刚柔是互变的,刚可以变化为柔,柔可以变化为刚。所以,《系辞上传》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意思是说,通过刚柔推移来阐明变化的趋势。
四时的变化又是怎样的呢?春、夏、秋、冬循环不已,每次循环结束,又重新开始,终点之后又回到起点。这也是一种反变。由此,日月、四时的变化展现出“物极则反”的规律,这一规律成为原始易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它被表达为“刚柔相推”法则。天地、四时、日月是古人观察自然物象时最容易也是最先观察到的物象,因此,这一规律的总结在伏羲观象时就已经开始。
物极则反规律同样属于变化理论的范畴,它表达着变化的规律,事物发展到极端状态就会发生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