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翼”中用卦象表达的占法内容:卦象与时间空间对应法则
卦象与时间空间对应法则
前文已经阐明,《说卦》的内容展示出,八卦是以属性为基础与具体事物对应的。在事实上,《说卦》还记载了八卦与时间、空间对应的方法。这一内容被包含在八卦表达的万物生长周期性规律里面。先看八卦与时间的对应方式。
八卦与草木的一次生命周期中的八个阶段相对应,这种对应在本质上是一种时间对应。草木生长的八个不同阶段表现为八种不同的景观,八种景观是依次出现的,八个阶段构成一次生命周期,而草木的一次生命循环时间是一年,因此,八个阶段合起来在时间上对应于一年。由此,一年就被相应地分为八段(即八节),这样八卦就与八节对应起来。考察一年的节令与物候之间的关系,可以知道,人卦与八节之间是这样对应的:
春天(震卦)万物发生;春夏之交(巽卦)万物都长势一新,出落得很齐整;夏天(离卦)万物各自的形态都已经长成,纷纷展现;夏秋之交(坤卦)万物都致力于劳作,以获取养料使自己成长;秋天(兑卦)万物果实成熟,脱离母体;秋冬之际(乾卦)万物凋敝,处于为生存而拼命挣扎的状态;冬天(坎卦)万物如同身患重病,气息奄奄;冬春之交(艮卦)万物回归大地,并开始孕育起新的生命。
这样,把一年平分为八个等份,就是八节,每一段有45天多一点(不到46天),每一段都与八卦对应,这样就形成了八卦与八段时间(八节)的统一,八卦与时间的对应关系也就确立起来。当把每一段的中间点或起始点用节气的名称确定后,就形成了八卦与八个节气(二分、二至、四立)的对应。这一对应方式用图来表示,就是这样:
《说卦》虽然没有明确地画出这个图,但是前面引文的思想分明地表达出了这个图。而且,关于卦象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引文中也有直接的文字证明:“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兑,正秋也”明确地表达着兑与正秋对应,因为这时是万物脱落的时节,脱落正是兑的功能。无疑,既然有“秋"这个时间概念,必然有“春、夏、冬”这样的时间概念。既然有"正”这一时间确定形式,必然有“偏"这一时间确定形式。既然“秋”有兑与之对应,必然“春、夏、冬"也一定各有对应。结合八卦与草木生长的整个过程之间的对应性关系,则震、离、兑、坎配“四正”(正春、正夏、正秋、正冬,与“二分二至"对应),巽、坤、乾、艮配“四偏”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冬春之交,与“四立”对应)。因此,虽然只有这一句"兑,正秋也”,但是这句话足以表明八卦与时间的这种对应关系存在于《说卦》理论中。
需要明确的是,八卦与八节的对应仍然是以“八卦表达属性"这一法则为基础的,八卦的功能在本质上是八卦的属性作用的表现。再看八卦与空间方位的对应。关于八卦与空间方位的对应,同样是出现在这段引文中: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絮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民,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故曰:成盲乎民。
这段阐述八卦功能的文字表达出了八卦与八方对应的方式。八卦之中已经有七卦与方位的对应形式被明确地表达出来。它们是这样的:震与东方对应,巽与东南方对应,离与南方对应,坤与西南方对应,乾与西北方对应,坎与正北方对应,艮与东北方对应。只有兑卦的对应方位没有明确地说出来。毫无疑问,兑的对应方位一定存在。依据兑的前、后卦象与方位的对应关系推导,兑所对应的方位是显而易见的,兑与正西方对应。这个对应形式用图来表达就是这样:
八卦与八方的这种对应形式是怎么确定的呢?《说卦》对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作出说明。但是,《系辞上传》记载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句话表明,古人早已知道物种、群落与方位之间的联系。因此,可以依据不同方位上的事物的属性与八卦属性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八卦与八方的对应关系。由此可知,离为火,火性热,越往南方越热,所以用离配南方。坎为水,水性寒,越往北方越冷,所以用坎配北方。震为生长,兑为脱落,东方草木茂盛,欣欣向荣,西方荒漠绵延,了无生机,所以用震配东方,用兑配西方。这样,东、南、西、北四正方就可以与震、离、兑、坎四卦相配。
按照同样的道理,四隅之地也可以与其他四卦相配合。巽是草木茂盛的象,它不会在没有生机的西方,也不会在如同身有疾病的北方,只会是在生机旺盛的东方或者茁壮生长的南方,因此巽配东南方。艮是草木归根复命的阶段,是从死到生的阶段,因此它不会是在草木正要长出成熟形体的南方,也不会是在草木才开始凋零的西方,而应该是草木病死的北方和展现生机的东方,因此艮配东北方。坤是草木从大地极力吸收养分,使自己成熟的季节,所以它不会是在刚现生机的东方,也不会是在失去生机的北方,它只能是在草木长出成熟形体的南方和结果的西方,因此坤配西南方。乾是草木顽强挣扎、延续生命的时候,果实已落,将死而未死,所以它不会是在展现生机的东方,也不会是在长出成熟形体的南方,它只能是在丧失生机的西方和气息奄奄的北方,因此乾配西北方。
这样,八卦和八方就对应起来。这种对应同样是以八卦表达属性的法则为基础的。
考察八卦与八方的对应形式,这是属于一种平面圆周形式的对应。而在客观上,还存在着立体形式的空间关系,八卦是否能反映这种空间形式呢?毫无疑问,八卦必然地能展示这种空间关系,八卦必然能反映客观世界,因为八卦的义理根源于客观世界。八卦与立体空间的对应形式在《系辞传》和《说卦》中都有记载。
《系辞上传》的开篇第一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就是对这种对应形式的表达。天在上,地在下,乾坤与天地是对应的,由此乾坤之间的空间关系也就确定,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静态空间。《系辞上传》又说:“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这儿句话是在描叙八种事物的作用形式,实际上所反映的是八卦的作用形式,而这八种事物的运动则无疑是动态的,它处于天地这一相对稳定的静态框架之间。《系辞上传》的这些内容无疑是在直观地描摹着客观的立体世界。
《说卦》记载的错卦图在事实上是对《系辞上传》记载的立体空间中的八卦作用方式的概括性表达,因此它包含了八卦与立体空间的对应关系,同时具有动态的特征。“天地定位”表达了一个相对静止的框架(天依然是动态的),在这个框架中存在的是六子卦的作用方式,无论是雷霆、风雨、水火,还是天地,都是动态的。这个具有动态含义的图式无疑同样是对运动变化的立体世界的如实展示。《说卦》正是通过这种具有动态内涵的错卦图式表达出了阴阳配合、变化生物的思想和规律。
概言之,在原始易学中,不仅存在着八卦与八方的平面对应形式,还存在着八卦与空间的立体对应形式。两种图式可以互相补充,如果只有立体的对应形式或者只有平面的对应形式,都不完全。两种空间方位形式都表达着非常重要的内容。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说卦》关于万物生长周期规律的记载里面同时包含了八卦与八节、八方对应的内容,在八卦与万物的生长过程的对应关系里,包含了八卦与时间、空间的对应关系。这个事实表明,原始易学认为,在万物的生长过程与时间、空间之间,存在着统一性,三者都统一于八卦的属性。由此,八卦既可以表达物象,又可以表达时间和空间。因此,可以把八卦与八节的对应图和八卦与八方的对应图结合在一起,两图结合之后就是这样:
这个图被宋人称作“后天八卦图”,又称作“文王八卦图”。人卦与时间,空间以及具体事物的对应方式表明,这种对应是以属性一致为基础的。但是,如果事物(包括时间,空间)的属性在根本上彼此之间并无联系,作为对应基础的属性一致只是人的主观认定和赋予,那么八卦与具体事物以及时空的对应关系在事实上依然是一种假想,是一种勉强联系,全都的易学方法就没有牢因的基础可言。如果事物的属性在根本上彼此之间确有联系,那么这种对应关系就有依据,就不是一种假想,这种理论就有它的独到性和合理性。原始易学的这种对应关系兖竟能否成立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植根于原始易学的宇宙生成理论,它需要从时间与空间的产生说起。依据原始易学的八卦生成理论,万物产生之前只有两仅存在,两仪的存在表明空间已经产生,因此《系辞上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但是在这时候,时间和具体的事物还没有产生,这时性质单一的刚柔属性并不能代表任何具体的事物,也不能代表时间。两仪的相对运动产生了四象,这时时间出现了,有了四时的分别。其后,四象与两仪的交替摩荡产生了八卦,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宇宙的演化到达“小成”阶段(《系辞上传》说“八卦而小成”)。至此,空间、时间、物象三者具备。其后,“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万物生成。因此,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还是具体的事物,都是由两仪摩荡生成。由此,时间和空间也是刚柔摩荡的结果,空间、时间、万物都具有刚柔属性,都统一于刚柔。《系辞上传》说:“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意思是说:刚柔所代表的是昼夜,昼为刚,夜为柔。刚柔可以表达昼夜,这无疑是原始易学对时间具有刚柔属性的直接说明。《系辞上传》又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句话无疑是古人在考察空间方位与物象之间的联系时所得出的基本结论。由于原始易学表达具体物象的方法是依据事物的属性,因此无论是方位还是事物都是从属性角度被认识的,所以这个认识结论在无形中展示出了原始易学确认方位具有刚柔属性。概言之,在原始易学中,八卦天然地具有表达时间和空间的功能,八卦与具体物象、时间、空间统一的思想在理论逻辑上完全可以成立。
原始易学的宇宙生成理论展示出,易学的时空理论与现代科学关于时空的理论有不谋而合的地方。现代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时间是与物体的运动连接在一起的,空间同样也是与物体的运动连接在一起的,而运动是物体存在的基本方式,因此,时间和空间都是与物体、物体的运动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按照这一理论,物体、时间、空间三者之间必然也具有统一性。
行文至此,有必要对历史上与此相关的两个观点作个说明。一是关于这段文字的性质:“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干宝、罗泌都认为这是《连山易》的内容。他们虽然都没有说明根据,但是这段文字的文辞表达方式极其古老,含义极其深邃,这是无疑的。结合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万物生长周期性规律,以及八卦与时间、空间对应法则这一内容来看,可以肯定,这一思想在《连山易》时代已经存在,因为八卦的应用必须要以八卦能代表具体的物象(包括时间、空间)为基础,否则不能用八卦来进行筮占。据此可以推知,这种对应性法则早在原始易学创立之时就已经存在。《连山易》作为一个有文字符号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它必然地包含着这一内容。再结合这段文字的文辞古老、含义深邃这一特征,可以肯定,这段文字被认为属于《连山易》无疑具有极大的合理性。
干宝、罗泌的说法又连带地展示出了原始易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原理性思想的继承性,《周易》的思想并非只是《周易》所独有,其中许多的内容,尤其是原理性思想更是来自于对伏羲氏易学的直接继承,如八卦生成理论、八卦应用目的、八卦表达事物的基本方法,等等,这些思想无疑在原始易学创立时期就已经确立。把握原始易学的这一重要特征对于全面阐明原始易学的内容无疑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二是宋人把八卦相错图和八卦与八方八节配合图划分为先天八卦图(伏羲图)和后天八卦图(文王图)的做法的不妥。由于同样的原因,八卦的应用必须要以八卦能表达具体的物象(包括时间、空间)为基础,否则不能用八卦来进行筮占,据此可以推知,八卦与时间、空间的对应法则应该早在原始易学创立之初就已经诞生。再考察八节观念的历史,依据《尚书·尧典》记载的历法内容,“二分"、"二至”这样的节气名称早在尧时就已经存在,由此,八卦与八节的对应关系应该很早就已经确立,它不会晚至西周文王时代才出现。因此八卦与八节八方配合图不会晚至西周才出现。再者,八卦相错图所表达的是万物生成变化的刚柔配合规律,八卦与八节八方配合图所表达的是万物生长的周期性规律,前者是从事物生成变化(其中包含了生)的角度说明问题,后者是从事物的生长过程(其中包含了死)的角度说明问题,而对任何一个事物而言,都是有生有死,“生"在前而“死"在后,因此,对于两者的观察必然也是连接在一起的。由此,这两个规律的诞生应该是在同一个时期,它们同属于原始易学关于事物生长变化的重要认识
结论。所以,两者不能按照先天、后天的角度来划分。宋人用先天、后天来命名这两个图式,表明他们根本就没有看出这两个图的基本含义,换言之,他们并没有真正明白《说卦》篇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