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易学是一门应用技术,而重卦是单卦的应用形式:卦象表达变化的原理和法则
关于变化产生的根源,根据八卦生成理论,变化产生于"刚柔相摩"这种运动。刚和柔分别是天和地(两仪)的属性,分别表现为动和静,因此,自天地存在,刚柔就已经存在,动静就已经产生,“刚柔相摩”这种运动也就已经发生。“刚柔相摩”的结果是产生四象、八卦,四象、八卦对应着具体的时间、空间和事物,因此“刚柔相摩”过程也就是变化产生的过程。换言之,变化产生于“刚柔相摩”,两仪、四象、人卦则是表达这种摩擦结果的符号和工具。
对于天地生成万物的方式,原始易学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生成方式已经把这一过程和结果模拟出来,它用重卦表达具体的事物。那么,对天地所生的万物而言,它们自身的进一步的变化又该用什么方式表达呢?依据原始易学的思想,变化出自“刚柔相摩”,因此,具体事物的进一步变化必然还是按照"刚柔相摩”的方式进行。但是,这时的重卦代表着具体事物,重卦自身已经是“刚柔相摩”的结果,作为自身组成成分的天卦和地卦无论怎样继续摩擦,结果还只能是自身的这种形态,无法反映出事物在下一阶段的变化趋势。那么,怎样表达事物的继续变化过程呢?
前文已经阐明,事物的生成变化是按照两个基本法则进行的,一是表达事物生成变化的根本法则,即表达刚柔配合、相反相成规律的错卦法则,二是表达事物生长周期性的法则,即表达物极则反规律的覆卦法则。这两大法则所反映的变化方式在实质上都是“刚柔相摩”,属于“刚柔相摩”的具体形态,错卦表达的是一刚与一柔摩擦,互相结合的态势,覆卦表达的是一刚与一柔摩擦,各自走向自己的反面的态势,因此两者都是“刚柔相摩”的具体结果。这两大法则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之中。由此,具体事物的进一步变化必然还要以这两个法则为基础展开,换言之,具体的重卦在下一步的变化中要结合错卦法则和覆卦法则来变化。
按照错卦法则变化,就是重卦中的天卦和地卦各自要结合自己的错卦变化,从而展示具体事物在变化的下一阶段的趋势。之所以要把天卦和地卦分开来变化,是因为两者各自表达着不同的含义,各自反映着不同的时间、空间以及属性等内容。按照覆卦法则变化,就是重卦中的天卦和地卦都要按照各自的覆卦形式进行变化。把两种变化形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事物在下一阶段的具体变化趋势和结果。这就是卦象变化的原理依据和具体方式。这一内容被《系辞上传》表达为"刚柔相推”。
下面来看《系辞上传》对这一变化方式的解说。《系辞上传》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古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意思是说:圣人设立卦象,进而观察卦象,再附上言辞以表明吉凶,通过刚柔互相推移来演示变化。
这段话表明,卦象存在着“刚柔相推”的变化方式,观察卦象的一个具体内容就是要观察卦象的这种变化方式。依据“易与天地准”的思想,卦象按照"刚柔相推"方式变化,这意味着客观世界中的事物也是按照"刚柔相推”方式变化的。从卦象变化的角度来考察,这段话涉及两个问题:其一,这里的卦象究竟是指单卦还是指重卦?其二,卦象的"刚柔相推”究竟是一种什么形式?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由于原始易学是一门应用技术,而重卦是单卦的应用形式,就此而论,“圣人设卦观象”这句话中的卦象只能是指重卦卦象。这一点从理论形态的经文和应用形态的实例中都可以得到证明。从《周易》经文的结构来看,表达卦象吉凶的卦辞和爻辞都是附着在重卦卦象的后面,据此可知,在《周易》经文中,观察卦象是指观察重卦的卦象。从先秦应用实例来看,虽然其中涉及重卦和单卦两种卦象,但是由于重卦是单卦的应用形态,所以实例中的单卦是从属于重卦而存在的,因此,应用实例中的观察卦象也是指观察重卦的卦象,而非单卦的卦象。由此可以肯定,上面这段话中的卦象是指重卦的卦象,而不是指单卦的卦象。
下面来考察卦象的“刚柔相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变化形式。
考察《系辞传》对“刚柔相推”具体内涵的解释,它是以客观事物中最为显著的昼夜、日月、寒暑、四时现象为例进行的。《系辞上传》说:“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变化是指进退这种现象,刚柔是指昼夜这种现象。由此,“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这里就是指“昼夜相推而生进退”。考察客观实际,昼夜相推的结果就是昼变化为夜,夜变化为昼,昼夜之间互相交替。这种交替被原始易学解释为一种“进退”现象,昼进夜退,夜进昼退。由于“昼夜相推”的结果是昼夜各自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因此,“刚柔相推”的结果在这里表现为“刚变为柔,柔变为刚"。
原始易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用卦象表达具体的现象和抽象的道理。那么,把"昼夜相推”这种现象用卦象来表达,结果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关于昼夜所对应的卦象,有两种形式。其一是:乾为昼,坤为夜。乾是纯粹的刚性卦象,坤是纯粹的柔性卦象,所以《系辞上传》说:“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刚柔相推”在这里表现为:乾变为坤,坤变为乾,即乾与坤互相反变。这种变化形式展示出,卦象是在按照错卦规律变化。其二是;离为白昼,坎为黑夜。《说卦》说:“离为日”,“坎为月”。太阳出来就是白昼,月亮出来就是夜晚,因此,离可以代表白昼,坎可以代表黑夜。由此,“昼夜相推”在卦象上就表现为:离变为坎,坎变为离,坎与离互相反变。这种变化形式依然是错卦之间的互相变化。由此,“昼夜相推”在卦象上可以用错卦方式得到表达。进而可知,"刚柔相推”同样可以用错卦方式得到表达。
考察“昼夜相推”现象的成因,“昼夜相推”又根源于日月的运动。
《系辞下传》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明暗(昼夜)这种现象就是由“日月相推”而生成的。据此,“昼夜相推"又是由“日月相推"引起的。
考察日月运行的客观过程可以知道,在视野中,日月的出没是日升月落,日落月升,两者永远无法走到一起,好像两者彼此隔空推动着对方前进一样。在日月的各自运行轨迹中,存在着一个规律性现象,这就是日月一过中天必然下行。中天是视野中日月运行的最高位置,属于日月上升过程中的穷极之处。因此《序卦》说:“穷上反下”,“困乎上者必反下”,往上走到了尽头就必然要向下而行,往上处于困穷状态时必然会反过来往下。这一规律就是“物极则反”规律。日月的这种“穷上反下”现象同样是“日月相推”的结果。
那么,把这种“穷上反下”规律用卦象来表达,又是怎样的情形呢?上升这种运动形式所对应的卦象是震,下落这种运动形式所对应的卦象是艮,因此,“穷上反下"这种变化用卦象来表达,就是:震变为艮。震与艮两者互为覆卦,所以,“穷上反下”这种规律性现象体现在卦象上就是覆卦之间的互相变化。
由此可知,“日月相推”实际带来了日月“穷上反下"和“昼夜交替”两种规律性现象。考察客观实际,这两种规律性变化是结合在一起的。日月的"穷上反下”带来了昼和夜的交替,昼和夜的交替变化形成了明暗现象,在每一次明暗之间的变化,都展示着日月“穷上反下”的现象。其间所反映出来的不只是“刚柔互变”,更有“物极则反”,两种变化规律是结合在一起的。
《系辞上传》说:“阴阳之义配日月”,意思是说:阴阳的义理与日月的道理是相一致的。所以"日月相推”所表达的道理也就是“阴阳相推”的道理。而阴阳即刚柔,所以,“阴阳相推”所表达的道理也就是“刚柔相推”的道理。由此,“日月相推”所反映的道理就是“刚柔相推”的道理。由于"日月相推”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变化结果,与之相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卦象表达形式:一是错卦变化形式,二是覆卦变化形式。所以,"刚柔相推”也就相应地具有了这两种卦象表达形式。
概言之,就“刚柔相推”的具体过程而言,它包含着两种具体的变化形式:一是“刚变为柔,柔变为刚",二是“物极则反”,任何一种变化都是这两种具体的变化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用卦象表达就是错卦形式,后者用卦象表达就是覆卦形式。这种变化方式是以客观世界中的日月、昼夜的变化现象为根据的。
那么,这两种变化有无先后之分呢?从理论上说,错卦法则所表达的是万物生成变化的基本规律,即阴阳配合,相反相成规律;覆卦法则表达的是万物生长的周期性规律,即物极则反规律,两种规律是事物在生成、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法则,其间似乎难分先后。但是,依据原始易学关于万物生成、变化的理论,万物都是先有生而后有死,所以,最先起作用的必然是错卦法则,最后起作用的必然是覆卦法则。考察实际,情形的确如此。《系辞下传》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意思是说:日走之时月就来了,月走之时日就来了,日月互相推移,于是明暗这种现象就产生了;寒走之时暑就来了,暑走之时寒就来了,寒暑互相推移,于是岁时这种现象就产生了。
对于明暗这种现象而言,它的产生先要有日月的交替存在,这是“刚柔互变”形式的变化;日月各自的升降变化则出现在日月交替的过程中,这是“物极则反"形式的变化;之后出现的每一次明暗之间的交替,都是既具有“刚柔互变”的形式,又具有“物极则反"的形式,都是以“物极则反”的变化形式作终结。这个客观现象表明,“刚柔互变”与"物极则反"两个规律结合在一起,作用在最先的是“刚柔互变”法则,作用在最后的是“物极则反”法则。与之相应,这种变化形式用卦象表达就是:错卦与覆卦两种变化方式结合在一起,错卦变化方式在先,覆卦变化方式在后。
对于岁这种现象而言,由于“岁"是由四时形成,四时现象所具有的规律无比显著,《系辞上传》说“变通莫大乎四时”,因此它更能展示上述的变化逻辑。考察岁时现象变化的规律,如果把一年(岁)分作四时八节,那么,春对应于震,春夏之交对应于巽,夏对应于离,夏秋之交对应于坤,秋对应于兑,秋冬之交对应于乾,冬对应于坎,冬春之交对应于艮。其间,冬夏与寒暑相配。把寒暑之间的交替用卦象来表达就是:坎变为离,离变为坎。这是错卦变化形式。在年与年之间所存在的冬春交替,用卦象来表达就是:艮变为震。这是覆卦变化形式。寒暑变化是在岁的内部,冬春变化是在岁与岁之间,这个客观现象表明,错卦形式的变化发生于事物变化的过程中,而覆卦形式的变化则突出地表现在事物的终结阶段。
由此,“刚柔相推”规律表现在卦象上,就是先按照错卦方式变化,后按照覆卦方式变化。在观察卦象的过程中,"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具体含义就是把卦象按照“先错卦,后覆卦"的形式进行变化,进而考察变化的结果。由于卦象观察结论是确定卦象应用方式的基础,因此,这一卦象变化方式成了原始易学卦象应用理论的基础,它在事实上成了卦象观察和应用的基本法则。这一法则与变化的观念一样古老悠久。
把这一卦象变化法则与重卦结合起来,就构成了重卦的具体观察方法。由于重卦是由天卦和地卦重叠形成,天卦和地卦各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对重卦变化的考察需要把天卦和地卦分开进行。具体方法在后文有详细例说。
《系辞下传》又说: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意思是说:八卦生成,单卦陈列,卦象的道理就蕴涵其中了;于是再把单卦重叠形成重卦,爻象的道理就蕴涵其中了。刚与柔互相推移,变化的道理就蕴涵其中了。附上言辞以此确定爻象的吉凶性质,以动爻占变化的道理就蕴涵其中了。
这段话表明,《周易》的爻象变化同样是按照“刚柔相推”的方式进行的。那么,《周易》的爻象究竟是怎样变化的呢?依据上文所揭示的卦象变化的义理可以知道,《周易》的爻象在变化时必然也要遵守“先错卦,后覆卦"这一变化逻辑,因此,《周易》的爻象变化过程也需要按照这一变化逻辑来考察。依据错卦法则,爻象的变化形式必须符合“刚变为柔,柔变为刚"的特征,由此,它必然要表现为“刚爻变为柔爻,柔爻变为刚爻”这种形式。依据覆卦法则,爻象的变化形式必然还要出现覆卦这一内容,对于爻象而言,它就表现为含有爻象的卦象在整体上的颠倒。把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新式的卦象变化方式,即《周易》的爻象变化方式,也就是《周易》的动卦变化方式。关于这一内容,后文有详细的阐述,这里暂且略过。
《周易》的筮法表明,《周易》卦象包含着静卦和动卦两类。前文已经阐明,《周易》的静卦和动卦都可以表达变化,因此,对这两种卦象都需要从变化的角度进行考察。如果掌握了考察这两类卦象变化的方法,也就掌握了考察全部的《周易》卦象变化的方法。
无疑,在掌握了静卦变化和动卦变化的具体方式之后,对于如何观察卦象的问题实际已经找到了具体的答案,因为这时只要把应卦法则和刚柔相推法则结合起来,具体卦象的具体含义也就跃然眼前。这就是《周易》观察卦象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也是《周易》占法的基本内容。
概言之,卦象变化是按照“刚柔相推”方式展开的,“刚柔相推”包含着两个阶段的变化形式,先是按照错卦方式变化,之后是按照覆卦方式变化。这一卦象变化方式就是原始易学观察卦象变化的基本方法。当这一方法与《周易》的动爻结合之后,就形成了《周易》观察动爻变化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