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卦序:《序卦传》与《杂卦传》相辅相成,《序卦传》以论述卦序为主,兼及卦性;《杂卦传》专论卦性
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发现,《周易》一书包括两种不同的卦序,《周易》正文对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与《序卦传》所说明的相符,但是《杂卦传》所列的卦序则又是一种。
《杂卦传》论述的是六十四卦的性质。其中对六十四卦卦性的规定与我们在《国语》中所发现的肯定有区别。例如,《国语·晋语》提道:“屯厚也,豫乐也”,认为屯卦的卦性是“厚”,豫卦的卦性是“乐”。《杂卦传》则说:“屯见而不失其居”,“豫怠也”。二者的认识并不一致。按《周易折中》引郭雍说:“豫怠已也,以乐豫,故心息,是以君子贵知几。”《朱子语类》说“豫是悦之极”。豫卦怠的卦性是从乐的卦性中引申出来的,因此,可以肯定,在先秦时期,对六十四卦卦性的说明和与此相关的卦序不止一种。
有可能孔子在《杂卦传》中为说明卦性而引用旧说,并将旧卦性说对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也原封不动地加以引录,这就在《杂卦传》中保留了不同于《序卦传》的卦序。从上述豫卦卦性的变化可知,这种卦性学说的产生晚于《国语》提到的卦性学说,也可能是孔子在《杂卦传》中对旧说有一定程度上的改造。
《序卦传》与《杂卦传》实际是相辅相成的,《序卦传》以论述卦序为主,兼及卦性;《杂卦传》专论卦性,也保留着一种卦序。《杂卦传》保留的卦序不同于《序卦传》论述的卦序,《序卦传》提到的卦性也不同于《杂卦传》。
《周易》一书包括的六十四卦的性质还见于《彖传》,不过《彖传》并不是在每一卦下都写到卦性,而是间有涉及。
现将《序卦传》《杂卦传》与《彖传》中相关的卦性论列表于下: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彖传》一共提到二十八个卦的卦性,其中在三篇《易传》中论述的卦性完全相同的卦有艮、萃、复、恒、蹇、颐、姤、夬。除此之外,《象传》与《序卦传》所论卦性相同的有师、晋、兑、剥、丰、离、渐。《彖传》与《序卦传》所论卦性意义相似的有比、屯、坎、需。再除去《序卦传》云焉不详的两卦,其与《序卦传》不符的只有豫、困、大壮、噬嗑、小过、履、归妹七卦,占全部内容的四分之一。面除去三篇《易传》中所论完全相同的地方,《彖传》与《杂卦传》所论卦性相同的只有噬嗑、小过。可见,《彖传》与《序卦传》反映着相同的思想体系,二者与《杂卦传》存在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