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尊属下众仙与易学思想之弘扬:八卦神的故事及其易学理趣
道教的神仙组合正如宝塔一样,分成许多级别。如果说天上“三清尊神”处于宝塔之顶的话,那么,其他众仙则有条不紊地构成了宝塔的“身段”。他们处在不同的级别,代表着修道的不同阶段和需要。不论宝塔式的神仙组织是人为构造的还是在一定历史文化积淀的背景下自然形成的,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被纳进该体系组织中的成员的种种举动,往往也打上了易学的符号烙印。
八卦神的故事及其易学理趣
有趣的是,在道教神仙谱系中,“八卦”符号也被赋予人格神的意义。《太上老君中经》卷上说:八卦天神下游人间,宿卫太一,为八方使者,主八节日。上计较,定吉凶。乾神,字仲尼,号曰伏羲;坎神,字大曾子;艮神,字照光玉;震神,字小曾子;巽神,字大夏侯;离神,字文昌;坤神,字杨翟,王号曰女娲;兑神,字一世(原注:一云字八世)。常以八节之日存念之,其神皆在脐中,令人延年。
《经》告诉人们:天上的八卦神降下人间邀游,在九宫中为太一神君值宿,担任警卫,作为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八个方位的使者。有了情况,就如实禀报太一神君,以确定吉凶。乾神的名字叫“仲尼”,雅号伏羲;坎神的名字叫大曾子;艮神的名字叫“照光玉”;震神的名字叫“小曾子";巽神的名字叫“大夏侯”;离神的名字叫“文昌”;坎神的名字叫“杨翟”,雅号“女娲”;兑神的名字叫“一世",或又称“八世”。如果能够经常在八个重要节气的日子一-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时刻,凝神存想八卦神,它们就会护守于人的肚脐之中,使人延年益寿。
八卦本来只是代表事物的符号。在《易经》中,八卦并没有什么神秘意义,更谈不上人格化。但在《太上老君中经》里,八卦不仅变成“神”,而且与一些历史人物或传说人物的名字等同起来。为了弄清八卦神的来龙去脉,我们有必要对其中所涉及的名字稍加追溯与分析。第一,关于“乾神”,《太上老君中经》称其字为“仲尼”,这实际上是以孔夫子为乾神的人格形象,因为儒家圣人孔夫子之“字”即是“仲尼”;至于其“号”伏羲,则又表明乾神的形象是多重化的;换一句话来说,乾神的形象符号表现不是单一的。它既可以转换成为孔夫子,又可以等同于伏羲。在易学传统中,伏羲是八卦的创立者,素有“卦父”之称。
《太上老君中经》将伏羲与孔夫子一起尊为乾神,一个代表“字”,一个代表“号”,本来不同的形象在乾卦符号的统摄下被合二而一了。第二,关于“坎神”与“震神”,《太上老君中经》说前者字“大曾子”,后者字“小曾子”。这可能是指曾点与曾参父子。曾点是春秋时代鲁国南武城人,孔夫子之弟子,侍奉于孔夫子左右,谈论志向,很受孔子赞赏。那时有个叫季武子的人死了,曾点去吊唁,他靠在门边放声高歌,所以被后人称为“士之狂者”。曾点之子曾参,是孔夫子晚年的弟子。据说他奉养双亲很孝顺。有一次耕作时,误断了瓜根,他的父亲非常生气,拿起木杖狠打,以致昏迷,差点儿就去见“阎王”。过了一些时候,他苏醒过来时不仅没有半分的埋怨,而且还弹琴放声高唱。孔夫子听到这个消息,就对门人讲:“曾参如果来了不准他人内。本来嘛,父亲用小木棍打,可以不要躲闪,就承受下来;但遇到大木棍,就应该放聪明点,走开躲一躲嘛!现在,你曾参不躲开,使得当父亲的背上了‘不义’的恶名,这还算什么孝呢?”孔夫子的话传到曾参耳朵里,他不敢怠慢,赶紧登门拜访,以忏悔“罪过”。史书称曾参禀性率直且鲁莽,但他却立志“日三省其身”,每天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三次,悟“一贯之旨”。由于他用心勤苦,后来真的成了“大器”,他的言论汇编成《曾子》一书,原有十八篇,今存十篇,收入《大戴礼记》中。又,《史记》说他作《孝经》,现代许多学者以为《孝经》是曾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所作。由于曾点与曾参都是孔夫子的学生,且有建树,被后人所尊崇。为了区别,遂把曾点叫做“大曾子”,曾参叫“小曾子"。第三,关于“巽神”与“离神”,《太上老君中经》称前者字“大夏侯”,后者字“文昌”,这两位尽管来历很不相同,但都与经学科举有密切关联。“大夏侯”即“夏侯胜”,是西汉时期著名的“今文《尚书》”学者。据《汉书·儒林传》记载,夏侯胜的祖先夏侯都尉,曾经跟随山东济南张生学习《尚书》,后来他把这套学问传授给了族人,其子夏侯建也获得真传。经学史上,人们把夏侯胜称为“大夏餮”,其子夏侯建称为“小夏侯”。至于“文昌”本是星名,共有六星,在斗魁之前,其中的第四星俗称“文曲星”,简称“文星”。古代术数家认为此星主文运,文人如果得到文星扶助,则不仅科考可以取得好成绩,而且还能官运亨通。道教因袭了这种星宿信仰,尊称“文昌帝君”,认为这是主宰功名、禄位的神,也是学问、科举的守护神。随着时代的更迁,作为星宿信仰的文昌神与民间传说中的梓潼信仰相汇流,于是“文昌”便由星宿神进一步获得人格特征。《华阳国志》卷十记载,梓潼县有神,姓张,本名恶子,一说名亚子,晋朝的时候,他因战斗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建庙祭祀。唐宋以来,梓潼神的地位逐步提高,据说他能预知科举命运,所以深受士人崇信。唐玄宗(公元712~756年在位)、唐僖宗(公元873~888年在位)逃难于四川的时候,据说受到梓潼神的护佑。为了感谢梓潼神,便封了“济顺王”的神号。宋朝很重视科举考试,各地建立许多保佑功名利禄的神庙,四川的梓潼神庙相传非常“灵验”,所以也最风光。当时的士大夫经过梓潼神庙,如果刮风下雨,叫做“得风送雨”,来日就能够当上“宰相”这样的大官;如果是进士经过得了“风雨”,在殿试时就可以“夺魁”中状元。
据传王安石幼年曾过梓潼神庙,风雨大作,后来他果然官至丞相。道门中人曾经托名梓潼帝君降笔,成《清河内传》一书,叙述梓潼帝君的“身世”。这部书也采取“转世”的手法,来讲述梓潼帝君的“神迹”。书中称,梓潼帝君本是吴会间人,在周朝的初年就已经降生了,经过了七十三次的变化,但一直都具备士大夫的身份。到了西晋的时候,再度降生。自少年时,他的禀赋与德行便与众不同,有隐遁的念头。晚上,他单独居住在一间屋子,常常发出笑声。人们探视,发现他的身体会发光,邻居感到惊异,纷纷祈祷,灵验的神迹很多。后来,他成仙升天去了,于是,被尊奉为“文昌”。第四,关于“兑神”,《太上老君中经》称之“字一世”或“八世”,其神明的原型,现已难知其详,可能与汉代京房易学的“八宫卦法”有一定关系。京房就《易经》六十四卦分为八宫,每宫统八卦,依据卦爻变化而确定一世、二世、三世等等,所以“兑神”字“一世”或许是由京房八宫卦变通而来。关于“坤神”之字“杨翟”,现在也难于从文献中稽考其来龙去脉;至于其号“女娲”,倒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古传说中,女娲是个补天的女英雄。《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往古的时候,四方毁坏,九州大地裂开,天破损了,无法覆盖大地,大地也不能运载万物,烫人的火焰长久不灭,大水泛滥成灾没有停息,猛兽嚼食人民,怪鸟抓捕老弱病残的人。女娲烧炼了五色石以补损缺的苍天,砍断鳌足来支撑四方极限,杀黑龙来救济冀州,积累芦灰来止水。作为神话传说中的女中豪杰,女娲被当作“坤神”,从阴阳性质的归属方面看似乎也还不太离谱。
从以上的考察可以看出,《太上老君中经》所涉八卦神的形象原型比较复杂。其中既有儒家的代表人物,又有星宿信仰与神话传说人物。本来,这是不同系统的,但经过道门中人的整饰,他们都被道教化了,成为八卦神的转换形式,或者说成为八卦神的符号形象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