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文化的表现形式:从口语到文字,在中国的吉祥文化中,汉字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见面问好,分别祝安,已是全人类的礼节。但表现形式和祝颂内容各不相同,并带有时代的特点。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熟人相见,首先问:“吃过饭了没有?”或是“工作忙吗?”现在的年轻人已不理解,为什么问吃饭和工作。因为在此两者的背后,意味着生活和职业有没有保障,是相互关心的大事。如同古人相见,问:“别来无恙乎?”
“无它乎?”(它即是蛇)相互问有没有生病、有没有被蛇咬。因为那时医疗条件差,有病难医;居住在水草地区,毒蛇很多,只要平安无事,就是大吉。
我们在本书的开头便提到了“华封三祝”的故事,那是在传说的唐尧时代,人民最关心的三件事:多福、多寿、多子,号称“三多”。所谓“福”,主要是财富、富裕,这是生活的物质基础;“寿”是长寿,延长人生的寿命;“子”是子女众多,家族得以繁衍。在中国历史上,世俗的愿望基本上是沿着这样一条主线发展。到了汉代,人们不但将此挂在口头上,并且记录于文字;汉字成为一种装饰,附丽于器物上。故而在汉代的日用品上,常见有“宜富贵”“宜子孙”和“宜侯王”“长生未央”之类的文字。字画巧于安排,意匠得体,显然经过特意的设计,已是一种艺术。
汉朝人并不回避升官可以致富,即使不可能,仍然想当侯王。再就是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崇信西王母,幻想“长生不老”,“万岁”“万年”“万寿”这些词在社会上是很流行的。我们现在仍能看到,早在汉代之前的青铜器上,铭文中已有“万年无疆”“眉寿无疆”之类的祝颂语;在《诗经》中,也有“寿考万年”“君子万年”“天子万年”“万寿无疆”等。其中虽有祝颂帝王者,但不是为帝王所专用。也就是说,“万岁”这个词,在那时仅是表示长寿长生,对人的祝福,并没有特殊的含义。甚至还有人以“万岁”为名,如刘万岁、李万岁、周万岁等,就像刘万福、李长寿、周大富一样,取其吉祥而已。从历史上看,唐代武则天之前,对于“万岁”一词的使用是没有什么禁忌的。武则天时,公元695年和696年,两年之间接连出现了“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三个年号。很明显,“万岁”已同皇权联系起来,成了帝王的专称。从此以后,除了皇帝,谁也不敢称万岁了。
秦汉时期的砖瓦上,多有模印的文字或纹饰,其中的瓦当很有特色,有的用吉祥文字组合。这些瓦当,多用于宫殿建筑和官方建筑上,其文字的内容也有一定联系,一般由二字或四字组成。例如,秦代瓦当有“与天无极”“水受嘉福”;还有十二字的,已像铭文:“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像这样的瓦当,装在大殿屋檐瓦垄的端头,在地面上是看不见的,说明当时所追求的,包括对吉祥的心理作用。
汉代瓦当的吉祥文字,多是“万岁”“延年”之类。其以四字的为多数,如“长乐万岁”“千秋万岁”“延年益寿”“长生无极”“长生未央”“长乐未央”等,有的吉祥语后来被当做成语。
我国的汉字,其内涵非常丰富,并具有多种功能。作为文字,它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承载着扩大语言交流的文化作用。就文字本身而言,有表形、表意、表音三种类型,大体标志着文字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汉字的特点是它不但同时综合了三个阶段,而且书法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在中国的吉祥文化中,汉字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