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咒法术的缘起与流行;道教之“符的起源以及符咒的基本特征都有哪些?
相传黄帝作“云书”,故以“云”纪官。对天象气候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流云有飞龙变化之状,狂风有猛虎下山之势。古人谓:“云从龙,风从虎。”大概云书就是模拟云彩飘动而成的。流云变化万千,宛如上苍神灵与人间交流种种信息,令人遐想。“云书”作为一种神秘文字,早期为巫师所垄断,随着道教对巫术的吸收运用,云书也成为道教主要法术之一,并逐渐变迁着。黄帝在道教中的地位虽然不能与元始天尊相比,但他以天神的面目出现,使云书一开始便具有神谕的性质。于是,相传出自黄帝的云书也就有符合神谕的意蕴,故有“符”之称。李荃《阴符经注》谓:“阴,暗也;符,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曰阴符。”关于符的起源,又有人认为它是由古代君主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用的凭证发展起来的。开始时以竹为之,后来用金、铜或玉制成,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伪。《史记·信陵君列传》称:“公子遂行,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道教依据此等特质,摹写所谓天符、地符,用以沟通人与神鬼的世界。另外,还有人认为,符与桃梗传说也有一定的关系。在传说中,桃木与缣绢等皆可以驱鬼避邪。《荆楚岁时记》说:“桃者五行之精,压服邪气,制百鬼。”随着时间的流逝,桃木与缣绢等附着在上面的文字图形(如桃印、桃符、缣绢书写)逐渐与其载体分离而成为驱邪避鬼的象征。《后汉书·礼仪志》刘昭注曰:桃印,本汉朝以止恶气,古时端午以彩缯篆符。《续汉书·礼仪志》说: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关于什么叫“五色书文”,许慎在《淮南子·诠言》中注说:“鬼畏桃”,今人以桃梗径寸许,长七八寸,中分之,书祈福禳灾之辞。也有人认为符是由周代“门关用符节”的传统逐渐演化而来。
从以上关于符的起源与运用的诸种说法中,我们可以发现符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形式特征,即字画点线相结合的图案样式;二是功能特征,即被当作人与神交感的-种工具。所谓“符者,合也,信也。以我之神合彼之神”;“此作而彼应,此感而彼灵”。
至于“箓”,作为道教的秘文,它原指簿书。《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此子已在鬼箓,勿复费纸笔也,即催斩之。”符命之书也称为箓。《文选·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曰:“朕秉箓御天。”李周翰注:“箓,符也。天子受命,执之以御制天下也。”本来就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箓”,在道教中其神秘性更为加强。《太上赤文洞神三箓》引隐居先生陶弘景曰:
“箓者,本曰赤文洞神式。”所谓“赤文”指的是箓的书写方式,而“洞”与“通”相合,故“洞神”即为通神。在道门中人看来,箓正是以赤文跟神相通的方式。箓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一是表明道士名登道箓,才有学道和施行法术的资格,二是用以奏请和召唤神灵,以对付妖魔邪鬼的威胁。箓的两种功能决定了它的两类内容,前者为道士名册,称为“登真箓”,记载道士的姓名、道号、师承和道阶;后者是天神名册,载有天神的名讳、职能等。如《上清河图内玄经》载:天枢星元斗宫中魁精玄上真皇夫人,姓明通,讳婴育…飞灵华颓之髻,紫黄青三色裙带,九铃绶,口恒吐青炁,光注阳明星。再如《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卷三所载的“太上正一上仙百鬼召箓”曰:某法箓弟子(某乙)命属北斗某星君……谨赍香信诣(某)法师门下求受太上正一上仙官百鬼召箓。受佩之后,应有召问立至,不得妄有干犯,急急如律令。《隋书·经籍志》云:“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箓》,次授《三洞箓》,次受《洞云箓》,次受《上清箓》。箓皆“咒”,又称“祝”,指一些被认为对鬼神、自然事物、社会现象有神秘感应或禁令性质的语句。咒语与符箓一样,都是远古时代巫术的直接产物。《礼记·郊特牲》所录《蜡辞》说:“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辞》唱道:泥土回到原有的地方,大水归向山壑里,昆虫不可乱动作,草木归向低洼之处。这便是原始的咒辞。再如,汉代大傩中有一首唱词也具有咒语的特质:“甲作食殆,拂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亡寄生,尾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
这首唱词罗列了十二种奇神吞食各种凶恶之怪物,具有强烈的祈使情感。“咒诅”的意义跃然纸上。
道教的咒语吸收了原始咒语的某些特点。其施行体现了道士力图通过声音的振动传播信息,从而与天神感应而使之显灵。他们希望在这种活动中能够导致心目中有一种美善境界产生,或者促使某种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恶果消失。《太平经》说:“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为神祝也。”《太平经》所指的“祝”也就是咒语。按照该书的看法,这种咒语乃是神灵秘密授予人的,所以人就可以凭借它与神灵“感应”,从而调遣神灵“往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太平经》这段话代表了道门中人对于咒语的基本理念。在其背后隐藏着远古先民力图透过某种超自然力量,以补充人类能力不足的心愿。
在道教中,咒语与符箓常常是结合使用的。道门中人行其术,或以咒语为主,兼之符箓,或以符箓为主,兼之咒语。这就是为什么常常把咒语与符箓合称为“符咒”的缘故。素书,纪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
由于符和箓的书写方式和基本性质大体相似,后来之道门中人遂将之合为一类而用之,称为“符箓”。《北史·魏献文帝纪》载:“帝幸道坛,亲受符箓,曲赦京师。”《隋书·经籍志》载:魏太武帝亲受符箓。从此以后,魏朝的每一个皇帝登基,都要接受道箓。这成为一种制度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