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于天地之间,真贵于人”,是《孙膑兵法•月战》篇的开篇名句
问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问于天地之间,真贵于人”,是《孙膑兵法•月战》篇的开篇名句。
照古人说法,月主阳,象征刑杀,主张凡用兵须在月盛之时。《月战》这个词出现在本简第一简简背,说明作者对此也等信不疑。不过,难有而可贵的是,《孙膑兵法》里虽然未能初底地批弃这种略带有迷信意味的说法,但能在战国中期之时,便独辟蹊径地提出“人为贵”的合理思想,不能不说是对中国古代兵学的一大贡献。
孙膑重视人,也表现在他对战争各个构成要素的分析中,单独地把人提出来作为重要一项与天、地对应。人们记得,在《孙子兵法》里,五事、七计都是构成战争的要素,但这些要素是平列的,虽然其中有许多要素同人有关系,但并没有把人单独分出来。《孙膑兵法》则不然。他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显然,“人和”是其中最关键的一项。他说的驶是指祸患,祸患何在?孙膑做了进一步分析。如多杀人而末能俘获将卒;俘获了将卒却未能抢得地盘;抢了地盘又未能捕杀其主将;虽捕杀对方主将而代价是自己方面全车覆没(故战之道,有多杀人而不得将卒者,有得将卒而不得舍者,有得舍而不得将军者,有覆军杀将者)。所有这些,都是由于人的因素所致。所以胜利了,同时也带来了灾难。
为什么人的因素如此重要,孙膑作了明晰的解答。
书中讨论战手中究克靠什么取胜时,认为不单靠人马多、粮食多、武器好,而是靠指挥员的指挥能力和士兵的精神状态。他设问:年队人数多能取胜吗?储备粮食多能取胜吗?武器装备优良能取胜吗?如果每一项能单独地决定战争胜负,那么,战争中的胜质就可以预先判定(众者胜乎?则投算而战耳。富者胜乎?则量粟而战耳。兵利甲坚者胜乎?则胜负易知矣!)事实上,所有上面这些虽很重婴,但加在一起,都抵不过人的作用。因为,敌人虽多,可以用人工办法将它分开。
这样,“众木居胜”。政方粮食虽至,但假若民心不顺或运输能力有限?藏粮食再至又有何用?结果是“民有余粮弗得食”,“故富未居安也,贫未居危也”。同样,武器量档,却兵无斗志,好武器也难以!发挥作用,“甲坚乐利不得以为強,士有勇力不得以,卫其将”,这就是说,对决定一场战爭的胜负说,兵力、武器、粮食等虽属必须,也很重要,但都不能离开人对于它们的堂握和运用。
一场战争如此,一次战役和战斗 叉如何?孙膑同样认为:决定战役和战斗命运的仍然是人。在《兵情》篇里,他把矢(節)、餐(弓)、发(射箭的人)三者的作用作了生动的描述。认为只有三个方面都合乎要求,方能命中日标。而三者中,尤其是发,即射箭人的作用,处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说过:“矢轻重得,前后适,而张正,其送矢壹,发者非也,犹不中招也。”意思是说,对射箭而言,,弩和箭都合标准,但发射人有错误,仍不能射中箭靶。射箭如此,全部战事亦复如此,一切物质方面条件齐备,若指挥者出现失误,或参战者缺三主动性,这场战争仍不能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