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知识

​明清以前,中国传统文化,对风水的研究和发展从未间断过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明清以前,中国传统文化,对风水的研究和发展从未间断过。风水源于上古人类依据自然环境的择居本能,并伴随人类聚落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发展,在六千年前演化出方位意识和天象意识。直至夏商周三代时期,因经历了很多次大规模的迁徙营建活动而进一步产生了系统严密的择居、营建规则,并设置了专职的官员:司徒(辨地)、司马(正方位、丈量)、司空(营建)。并著有《禹贡》--古代地理之祖。该时期产生了严密系统的营建体系,并形成了完整的空间观念和方位观念。春秋战国时期因预测功能被放大到社会各个领域,占相合流,又因阴阳五行观念的深人,营建活动产生了实用主义和象征主义,并于秦汉时期诞生出风水最早的两种理论形式“堪舆”与“形法”

明清以前,中国传统文化,对风水的研究和发展从未间断过

魏晋南北朝时期,富于哲学思辨的玄学兴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气”论得到迅速发展。风水逐渐转向生气理论,并为审美与艺术化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风水”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郭璞的《葬经》。在此时期传世的《管氏地理指蒙》《青囊经》《黄帝宅经》都是风水学中的重要典籍,对后世影响巨大。这一时期风水发展仍以“堪舆”、“形法”两条路并行,而堪舆居于主流。随后礼制复兴,隋唐时期儒、释、道并行,从排挤争斗逐渐发展至相互借鉴三流齐发。风水也融入了各家思想以及天文地理技术的发展成果。早在东汉时期“堪舆”的诸多禁忌就已受到质疑,这种思想随后也影响了隋文帝“吉凶由人,不在于地”,同时天文地理的新认识更是动摇了传统的宇宙图示,堪舆的地位开始受到动摇,在唐代发生的大规模整肃中衰落,随后在晚唐发展出以形法理论为基础的风水形势派(形法相地术)。唐以前风水因关系皇权,所以历代都控制在皇家手里,风水也是“帝王之术”,晚唐前民间流传的多是一些民俗方术,并不具备风水的实质和奥理。在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被镇压后,杨松(据《南安府志》记载:“杨筠松,实州人,信宗朝,掌灵台地理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黄巢破京城,乃断发人黄巢,步龙后至虔州,以地理术传曾文迪、刘江东世称救贫仙人是也,卒于虔,葬雩中药口。”)窃秘府之书,在江西收授门徒,创立赣派风水,从此风水开始走向民间化,大量的民俗、礼仪以及尚文、求利的现实主义思想融入其中,使风水更为繁杂。社会上各色人等依据自身所需选择着风水,发展着风水,充斥着风水。

明清以前,中国传统文化,对风水的研究和发展从未间断过

延至宋代,宋理宗推崇易学,使阴阳、八卦研究迅速发展。宋以前只有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而在宋时产生了“先天八卦”(伏羲八卦),至此《易经》的占卜筮术功能在宋代得到了突破性发展,理气派重新崛起,其学术性与艺术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与提升。风水罗盘的使用在此时期已非常普遍,大量的风水书也开始涌现,约存世95种。并且首次出现了以风水命名的《地理观风水歌》和《五姓合诸家风水地理》。形势派与理气派分庭抗礼,形势派流行于士大夫间充满了文学艺术气质。而理气派则在民间更为普遍流传,充满了思辨与占术并一度受到皇室的重视,北宋皇陵就采用了理气派的五姓之说。

明清风水发展达到鼎盛,官民并修风水丛书,使得风水典籍不断正规化。《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丛书,收录了几乎所有流传下来的风水著作,确立了《葬经》《宅经》《撼龙经》《疑龙经》等风水经典理论的地位。这一时期自我整肃、考据、研究之风兴盛,学术界文人大多捧形势而贬理气。理气宗则流行于民间。同时,科技艺术的发展也为风水注人了新的活力。民间职业风水师大量涌现,风水是排在上九流第四位。戊戌变法后,西学渐起,风水开始衰退,五四运动后,科技开始深入民心,风水滑落更为迅速,终于在北洋政府时期,风水、中医等一干发源于阴阳五行八卦的传统文化与巫术、方术皆被列为迷信,全社会加以禁绝,几千年的风水在中国大陆趋于衰败。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传统文化 风水研究 风水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