蓍草起卦
一、概述
蓍草起卦是《易经》中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起卦方法。在古代,蓍草被视为一种具有灵性的植物,通过特定的操作程序,运用蓍草的数量变化来确定卦象,从而进行占卜预测等活动。这种起卦方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它不仅仅是一种预测手段,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探索的一种体现。
二、蓍草起卦的专业知识
蓍草的选择与准备
传统上,蓍草要选用特定的品种。蓍草本身细长,具有一定的韧性。在准备蓍草时,通常要选取生长良好、没有病虫害的蓍草。一般来说,蓍草的数量有一定讲究,传统的是五十根蓍草,象征着大衍之数。这五十根蓍草其中一根是作为太极之数,不用,实际用于起卦操作的是四十九根。
起卦的操作步骤
第一步,将四十九根蓍草随意分成两堆,这象征着太极生两仪,分而为二以象两。这两堆分别握在左右手中,左边的象征天,右边的象征地。
第二步,从右手的蓍草堆中取出一根,放在左手小指和无名指之间,这一根象征着人,这样就形成了天地人三才的格局。
第三步,用右手数左手的蓍草,每四根一组,数到最后,将余数(可能是1、2、3或者4根)夹在左手无名指和中指之间;然后再用左手数右手的蓍草,同样每四根一组,数到最后将余数夹在左手中指和食指之间。这一步象征着“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第四步,把左右手中夹着余数的蓍草拿开,此时手中剩下的蓍草数合在一起,必定是四十四根或者四十根。这是第一变。
接着进行第二变,把得到的四十四根或者四十根蓍草再重复前面的步骤,经过第二变后,剩下的蓍草数可能是四十根、三十六根或者三十二根。
再进行第三变,经过第三变后,剩下的蓍草数会是三十六、三十二、二十八或者二十四根。然后用这个最后的蓍草数除以四,得到的结果分别是九(老阳)、八(少阴)、七(少阳)、六(老阴)。这四个数字就确定了一个爻。
卦象的确定
由于一个卦有六爻,所以需要重复上述起卦过程六次,每次得到一个爻。从下往上依次确定六爻的阴阳属性,最终组成一个六爻卦象。比如得到的六爻分别是老阳(九)、少阴(八)、少阳(七)、老阴(六)、少阳(7)、少阴(8),就可以组成一个特定的卦象。不同的卦象有着不同的卦辞和爻辞,这些卦辞和爻辞是解读卦象意义的重要依据。在《易经》中,卦辞是对整个卦象的总体解释,爻辞则是对每一爻的具体阐释。
三、总结
蓍草起卦作为《易经》中的传统起卦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易学原理和文化底蕴。它通过复杂而有序的操作步骤,将天地人三才的概念融入其中,以确定六爻卦象。这种起卦方法虽然古老,但在现代对于研究《易经》的哲学思想、预测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它让我们能够深入地探索古人对宇宙和人生规律的认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的易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传统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