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与卦爻的本源一致,表现不同,干支不仅仅是文字,与卦爻一样,它也是一种符号
干支与卦爻的本源一致,表现不同。现代学者对干支的解释大多数都是望文生义,以树干和树枝来解释,这种论调在古籍中也比比皆是。(参看前边干支章节)我却不敢苟同。我个人认为:干支是古人在观察气候变化规律的时候用以描述光线、温度变化的一个名词或者叫专业术语。古人在用卦爻来表示温度变化时发现了“五行”的存在,但由于卦爻是宏观地表现气候变化、古人生存环境、日常行为的记叙符号,所以最终发展成为了“易经”。而“五行”的表现则是用干支来记叙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干支不仅仅是文字,与卦爻样,它也是一种符号。它也来源于卦爻符号记叙的气候规律变化。通俗的说:天干来自于地球绕日公转时日地所形成的角度及太阳所能发射的热量或者其他能量。地支来自于地球绕日公转同时自转所形成的日地角度及地球在和太阳形成了这样一个角度时,地球能从太阳获得多少热量或者其他能量。比如,当地球与太阳呈180°角的时候,是子时,万籁俱寂,温度相对白天降低了,但这时并不是太阳离我们远了,而是地球自转,我们转到了与太阳向背的一面。
由于万物全息,这时,我们就该休息了,可是老鼠等行动物开始活跃起来了,于是古人就取这个老鼠为子时的代表。又如当地球和太阳形成90°角的时候,是卯时,这时人们开始起床活动了,大臣们也开始上早朝了,叫点卯,这时最活跃的是兔子,于是古人就用兔子做卯时的代表,我个人认为这才是十二生肖的本源。而当地球自转到巳时这个时间段时,正好地球绕日公转到了丙火的位置,所以巳火里边藏丙火,因为地球是受体,所以必须以地球上的温度为准,而不能说是丙火里边藏巳火,其他藏干依此类推。既然千支表现的是五行,那为什么要细分出22个干支来呢? 一句话,不同的时段温度变化不同,因为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古人把一天分成了12等份,所以12个地支,由于太阳是生者,每年才变化一次,所以天干只有10个。
拿古文《两小儿辩日》来举例: 一个说早晨的太阳大,是离我们近,一个说中午的太阳热,才是离我们近。众所周知,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的轨道,地球距离太阳的远点距离为15200万公里,近点距离为14700万公里,两者相差500万公里,地球环绕太阳运行一周约用时365天,也即约等于8760小时,其沿径向运动的距离为1000万公里,沿径向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141.5公里1小时,从早晨到中午的时间按6小时计,则地球距离太阳由于地球沿径向运动速度产生的位移约为6849公里,这一量值大于地球的半径。这说明一天之内太阳何时离我们更近,是由地球在太阳轨道上的位置决定的。当地球到达近日点(冬至12月22日前后)时太阳离地球最近,从这一天开始,地球开始远离太阳,一直到远日点(夏至6月22日前后)这一天达到最远,因此,地球从近日点往远日点运动的过程中,每天早晨的太阳总会比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而从远日点到近日点运动的过程中,每天早晨的太阳则总比中午的太阳远。这就是五行需要细分为干支的主要原因,巳时的热度远远不及午时的热度,而午时又不及未时的热度,这热度虽不完全取决于太阳,但起码百分之,七十是来自于太阳的移动变化。为什么说不完全取决于太阳呢?因为还有地球上本身的地域分布问题,所以干支不仅代表时间,还代表空间。由于我本人水平有限,也不是专门学习天文的,这个日地角度的问题就可能不那么正确,徐辛在这里诚请天文学界的前辈专家能够给予赐教,不胜感激那我们就归纳-下:干支,就是五行的细化,其本源起自气候规律的变化,与易同源,但用途及表现方式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