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知识

八字五行之“气”的描写和中华自然生态模式,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之气概述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八字五行之“气”的描写和中华自然生态模式,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之气概述

好了,现在让我们回到东汉王充以后的岁月里,回到传统命理学最初的探索者如何来面对关于自然之气的探究和描写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

尽管在汉武帝吋代,已经开始了古老中国的五行、八卦、阴阳三大文化的大融合。但以上所述由历史形成的关于天地自然之气的两种不同的探究和描写路线《周易》路线和阴阳五行路线一仍依然存在,虽然它们不断地从时代哲学思维的发展中获取新的营养来丰富自己,虽然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其理论内核也日益接近,但是它们还保持着各自的特点而向前发展着。因此,对于初期的命理探索者来说,他们面前有两种可供使用的分析和描写工具——卦爻符号模型和干支符号模型。究竟选用哪一种呢?

那些最初探索者显然是选取了干支符号模塑,作为建构传统命理学大厦的柱石。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这样的选择是否明智?这里试作分析。

首先,在汉代的宇宙图式中,时间和空间都是基本的间架,但总的来说,时间结构是统率空间结构的,空间结构是随时间而流转的。在时空观念上,东方的古代中国跟西方的古希腊有很大的差异。这跟双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有荐深刻的联系。

八字五行之“气”的描写和中华自然生态模式,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之气概述

养育中华民族的是相对封闭的大陆型自然环境(或可称为“是-种区别于开放性的海洋环境的半封闭的大陆一海岸型地理环境”)。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股人最早居住在山东半岛,经过几次迁徙,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殷墟出土文物有力地证明了黄河中游是商文化的中心地带。周人崛起于陕高原,又在泾渭平原得到发展,进而东进克殷,经营雒邑,雄视中原。自春秋到战国,中华文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其地理位罝大致包括秦长城以南,黄河上下,长江南北。然而,对于这个文化的核心地带来说,它的北面是蒙古戈壁,再北更是难以逾越的西伯利亚原始大森林;它的西北是万里黄沙;西南是世界的屋脊——青藏髙原;东边呢?是浩瀚无际的大洋——太平洋。这使它跟外部世界相对隔绝。但就内部环境来看,它地处北半球温带一暖温带地区,幅员开阔,江河纵横,占冇完备的农业经济多样发展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而且,两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气温比现在要温暖湿润,土壤和植被也远较现在优越,自然灾害的频率也低,这为农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⑤。这就产生了中华古老的大河一农业文明。由于这种春耕、夏锄、秋收、冬休……春华秋实,斗转星移,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先祖,自然对时间的观念更注宽些。就如《尚书•尧典》上说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事。”——注重时间,把时间看作是安排政事、祭祀、农事等各种活动的重要条件。事实上,我国古代历法的辉煌成就,也证实了这一点。与此相对比,处于南欧地中海的希腊半岛以及邻近岛屿上的古代希腊,负山面海,腹地狭窄•海上贸易显然成为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跟这种海洋一商业文明相联系的,是频繁的航海活动。关于空间的知识是航海家所不可缺少

的。故几何学一门关于空间的科学一在古希腊就得到长足的发展,就不是偶然的事了。

因此,在汉代,不论是以卦气说为内核的《周易》卦爻符号模型,还是蕴含着阴阳五行要素的干支符号模型,都首先是从时间序列下手的。

人类居住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处于运动之中。地球本身自转,同时它又围绕者太阳公转。当然,还在更大的轨道上,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运行。这种永无休止的天体复合运动,带来了时间序列上不同层次的周期性或周期节律。一日有昼夜晨昏的周期节律;一月有月亮盈亏的周期节律;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十二月和二十四节气的周期节律;还有超年度的周期节律,比如,《内经》的运气学说,就认为自然界的气候有一个六十年为周期的变化节律。

八字五行之“气”的描写和中华自然生态模式,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之气概述

时间本身是直线流逝的,但由于这种循环往复的周期性特征,在这里,线性序列便成了茧复的圆环形的序列;同时,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周期节律,它又表现出某种层级性来。卦爻符号模型正是以西汉孟喜、京房开创的卦气说为指导,用不同的卦爻符号的组合,在不同的时间层次上,表现阴阳消长变化的节律。例如,孟嵙用十二消息卦,形象地刻画了一年十二个月的阴阳消长变化的节律。而《易纬》又以每两个对卦为单位,来刻画三十二年为周期的阴阳消长变化的节律。

再来看干支符号模型。它有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共二十二个符号。通过这二十二个符号相互组合,产生了六十甲子的干支组合集。值得注意,这些符号都已蕴含了阴阳五行的信息。因此,运用这六十甲子,在年段层次上,它可以表现以六十年为一个循环周期的阴阳五行消长变化的节律;在月段层次上,它可以表现以六十个月(即五年)为一个循环周期的阴阳五行变化的节律;在曰段层次上,它可以表现以六十天为一个循环周期的阴阳五行变化的节律;在时辰段的层次上,它又可以表现以六十个时辰(即五日)为一个循环周期的阴阳五行变化的节律。如果把六十甲子看作一个时间的车轮,那么,把四个这样的车轮组合起来,就能表现出跨度为六十年的年、月、日、时辰不同层次上的周期性的变化:个循环周期的阴阳五行消长变化的节律;在月段层次上,它可以表现以六十个月(即五年)为一个循环周期的阴阳五行变化的节律;在曰段层次上,它可以表现以六十天为一个循环周期的阴阳五行变化的节律;在时辰段的层次上,它又可以表现以六十个时辰(即五日)为一个循环周期的阴阳五行变化的节律。如果把六十甲子看作一个时间的车轮,那么,把四个这样的车轮组合起来,就能表现出跨度为六十年的年、月、日、时辰不同层次上的周期性的变化:

显然,若以一个时辰为一个时间片断单位,则每一个这样的单位都可以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四柱(或八字)符号结构。例如,2006年10月1日(农历八月初十),即为丙戌年、丁酉月、癸亥日。再进一步,从早晨五点开始,接连相续的四个时辰则为:乙卯、丙辰、丁已、戊午。于是,这四个连续的时间片断就是这样一个个四柱符号,各自作为一个离散单位(2小时),前后相续,排成序列,既标记了时间的延伸,同时,由于它们本身具有的阴阳五行的内涵,又能表现出在时间序列上宇宙间气的运行变化的状态。

当然,这里要注意的是,这四柱内年度的分割,既不是以阳历的一月一日零点为一年之始,也不是以农历(或阴历)正月初一为起始,而是以二十四节气为首的立春的日时为一年的交换之点。其次,月度的分割,是按照二十四节气中十二个节气为分割点的。比如,正月是以立春点为起始点;惊蛰为二月的起始点;淸明为三月的起始点……这既不是通常年历上标记的公历的月份,也不是农历所标记的月份。如前面谈到二十四节气时所述,这十二个节气是一个回归年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十二个分割点。这就避免了公历大月、小月日数不等,也避免了农历“置闰”的问题。这些信息在通用的万年历上都是注明了的。

现在,可以对这两种符号模型的描写功能作一评判了。对于符号应用,有两个常见的评价标准——简洁性和一致性。不难发现,卦爻符号模型在表达上自有它简洁、形象的长处。它主要是通过卦内阴、阳爻符号的变化,来刻画出阴阳两气的消长状况,因此,非常直观。然而,在不同的层级段上,它交替使用着不同的卦爻组合,相互之间就缺乏一以贯之的特性了。比如,孟苒的卦气说在年段上使用坎、痠、离、兑四正卦以主管一年四季各六个节气,而在十二月中又使用十二个消息卦,分别对应十二个中气,这就丧失了描写一致性的原则。在这方面,跟干支符号模型相比,便显得逊色了。当然,这还只是在形式表达方面的评判,下面要更深一步地揭示它们在内容表述上的差异。

阴阳,从辞源上来讲,就是跟日光有关。“万物生长靠太阳”。地球上的生命活动,离不开阳光的照射。若没有了阳光,那是永久的寒冷和黑暗。阴、阳爻作为卦爻符号模型中最基本的符号,刻画阳光的照射,可谓与生俱来的专长。中国地处北半球。地球自转,同时围着太阳公转。但地球自转的轴线并不垂直于它的公转轨道面,它是倾斜的,成23°27^的倾角,即赤道圈跟黄道圈之间有这么一个黄赤交角。这个交角正是产生二至(冬至、复至)二分(春分、秋分)的原因。太阳正照北回归线时,则为夏至,对身居北半球的人来说,这是日照最长的一天;太阳正照南回归线时,则为冬至,这是日照最短的一天。太阳正照赤道时,就是春分或秋分。卦气说正是抓住了这个显著的特征下手的。比如十二消息卦,用复卦对准了冬至点,它最下面的阳爻,表示“一阳来复”,因为从冬至日后,日照开始变长了。跟夏至点对应的是妮卦,它最下面的阴爻,表示阳极返阴,从夏至日后,日照开始变短了。春分和秋分分别对应的是大壮卦和观卦,前者描写阳气(即光)逐渐壮大的中途状态;后者描写阴气(即暗)逐渐壮大的中途状态。对于大自然来说,日照是温暖的源泉:一分阳(光)对应一分热,一分阴(暗)对应一分寒。十二卦消息卦十分形象、十分准确地用阳息阴消和阴息阳消的循环往复,标记了天地自然之气关于日照的内容。

日照是重要的,是本质的,但不是自然生态的全部。因为阳光射在大地上,是通过光热效应在地面上以热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时,什么样的环境自然会影响到它不同的效果。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冬至过后,虽然白天开始变长,但最寒冷的曰子并没有过去,春姑娘还没有来到。一年天气最冷的日子,要到小寒、大寒数九严寒的时候。立春才是春的起点。同样,夏至以后,白天开始短了,但最热的日子并没有过去。接下来的小暑、大暑,才是大汗淋漓的时光。要告别酷署,得等到立秋。《内经》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里,我们的先人已经敏锐地观察到并且指明了这个事实:从冬至阴(暗)之极,到大寒寒凉之极,需要三十天,到立春则需四十五天,即三个节气的时间;从夏至阳(光)之极,到大著炎热之极,也要三十天,到立秋,则浠闪十五天,也是三个节气的时间。这是什么原因呢?张景岳②在《类经图興》中作了解释然而一岁之气始于子,四季之#始于寅者,何也?盖以建子之月,阳气虽始于黄钟,然犹潜伏地下,未见发生之功。及其历丑转寅,三阳始备,于是和风至而万物生,……故阳虽始于子,而春必起于寅。”这是说明阳气还要有一个气化的过程。或者说,天气还要跟地气产生交互作用,才能形成人们实际感受到的地表的气候状态。这使我们想到古人所谓“天有阴阳,地冇五行”的话了。

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天有阴阳讲的正是太阳对地球的照射。卦爻符号模型正是通过卦、爻象,刻画了由阳光对于北半球的照射而产生的阴阳变化状况。这阴阳是形成自然生态的源头。然而,仅论天还不够,还需要论到地。这个地不在别处,而正是古老的中华大地。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阴阳 五行 天干地支 八字五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