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太极?古人认为它是元气 如《周易正义》说:大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
(一)《周易》哲学与古代天文学的宇宙理论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人卦……”《周易》的这种宇宙生成论,把太极作为宇宙的始基。何谓太极?古人认为它是“元气。”如《周易正义》说:“大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两汉的易学家大多持此观点,刘歆说:“太极,中央元气”。王充引易学家的话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经学大师郑玄也认为太极是“淳合末分之气”。这种以太极、阴阳二气(两仪)为中心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本体论,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宇宙理论的核心和基石,对我国古代天文学理论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二)盖天说
我国古代天文学首先发展起来的宇宙结构理论是“盖天说”。《晋书 .天文志》说:“蔡鲎所谓《周髀》者,即盖天之说也。其本庖辆氏立周天历度,其所传则周公受于殿高,周人志之,故曰《周髀》。”这段记载,把盖天说的创立和流传,分别归之于造八卦的庖栖氏(即伏義氏)和创《周易》的周朝贵族,使我们看到了《周易》和《周髀》的血缘关系。
盖天说认为天地的形状是“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在上,地在下。这与《系辞》中所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定矣”及孔夫子所说“天道日圆,地道日方”十分相似,透露了二者之问的渊源关 系。盖天说把四季和昼夜的变化都用《周易》的阴阳观来解释,如《周髀算经》卷下说:“日朝出阳中,暮人阴中,阴气暗冥,故没不见也。”“夏时阳气多,阴气少,阳气光明与日同辉,故曰出即见,无蔽之者,故曰夏长。”而冬季则相反。
盖天说是直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结果,站在苍苍茫茫的原野上,人人都会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之感。但人们如长期观察天象,就不难发现,满天星斗从西方地平线没人,后叉以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也就是说天不是绝对的在地之上,有时也会跑到地之下,这是盖天说致命的弱点。这促使人们进一步探索,探索的结果,是出现了“泽天说”。
(三)浑天说
张衡《浑仪注》是洋天说的代表作,其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亵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转如车较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浑天说认为天是“乘气而立”,“其形浑泽”,这是受汉代流行的“太极元气”说影响所致。它又认为天包着大地,天可以转到地下去,这是它与盖天说的根本区别。“浑天说”创立后,曾遭到当时一些著名学者的非难,因为“天可以转到地下”这种创见,是很难被人立刻接受的。如《论衡•说日》就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
甚不然也。”王充又发问,如果“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那么当日月星辰将要运行到地平线以下时,如何从水中通过?其实,王充不了解张衡的浑天说是在《周易》大极元气理论、卦象及当时的阴阳五行理论影响下发明出来的。张衡本身就是一个易学家,他所说的“载水而浮”的水,并非真水,而是需卦乾下坎上的天下水上、天人水中的卦象。关于这一点,《晋书•天文志》引葛洪的话说得十分明白:“天阳物也,又出人水中,与龙相似,故以龙比也。圣人仰观俯察,車其如此。故《晋》卦坤下离上,以证日出于地也。又《明夷》之卦离下坤上,以证日人手地也。需卦乾下坎上,此亦天人水中之象也。天为金,金水相生之物也。天出人水中当有何损,而谓不可乎?”
有人认为,这段话是阴阳家的无稽之谈。其实,古代的科学与无知,理智与迷信往往爻织在一起,不能因为葛洪运用了《周易》卦象和阴阳五行的学说,就斥之为无稽之谈。正是《周易》中的阴阳辦证观和以“变”为旨的卦系,向人们展示了“天在地下,天人水中”这样一种特殊的天象,提供了阴阳互易、刚柔互变的思想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才有了张衡“浑天说”的创立。“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是《周易》影响天文科学的明显结果。以后,宋代大易学家张载在《周易》太极元气本体论的影响下,对浑天说进行了发展,认为“地在气中”。浑天说比盖天说是一大进步,在唐一行用大地实测数据证实了盖天说“日影干里差一寸”数学模型的错误之后,浑天说便完全取代了盖天说。在哥自尼学说传人我国以前,它一直是我国关于宇宙结构的权威学说,而这一古代光辉学说的创立和发展,与《周易》哲学和太极元气本体论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