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山水美的认识和鉴赏,在世界古文明中处于领先地位,启蒙最早
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山水美的认识和鉴赏,在世界古文明中处于领先地位,启蒙最早。远在三千年前周代的《诗经》就已发出“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赞叹,并把这自然山水环境同宫殿建筑环境联系在一起,至今仍激起海内外研究热潮。
1.自然中和美的基本原理
在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中,由于周易哲学和儒道文化的培育,把“阴阳合德”“以和为贵”的社会伦理观转化为“中和之美”的审美观。所谓风水模式就是在千姿百态的自然山水中最能体现“中和美”的山水组合图式。
风水整体环境轴线深贯通,左右均衡展开,山水呈众星拱月之势蔟拥着以人为中心的城镇,给人以圆满、安定、详和的精神感染。风水美学最基本的原理是将大地气韵生动的自然与人伦社会均衡端庄的中和美相结合,以“中和”的观点检视自然环境,反过来,又以“自然”的观点检视人居环境,或叫做自然环境人文化,人文环境自然化。
2.借对点补的组景手法
中国风水城市景观组织,因地制宜,随机赋形,构思高超,极富变化,堪称大手笔总原则是,尊重生态原貌,人工构筑宜少贵巧,要旨是关系处画龙点晴,则全盘皆活。借景。运用中国园林布局借景手法,但尺度夸张,气势非凡。建筑格局注意开通“视线走廊”,沟通城市与周围山水的联络,借景人城。大凡在街巷口、建筑出人口,内外水口等处,此种手法随处可见。
对景,轴线上朝案山常营建亭台楼阁与主山和城镇隔水形成对景。四周砂山择美形者,组成连环式对景加以呼应渲染。不少风水城市的八景、十景之类,构成城市风景观系列,登高一望,市井尽收眼底,景点彼此观照,城市诺大风水格局的微妙构图关系历历在目,品味无穷。
点景。点化自然是风水美学一大特色。不用多的笔墨,略施小筑,便使周围山水注人灵气,顿时移情生辉,成为有机的空间图景。这是把自然山水人文化最精贵的手段。如各地建于冈阜上的文峰塔、奎星楼,水口处的桥、亭、阁等,之所以成为城镇的地域标志,它们位置的选择经营十分关键,具点石成金之妙。
补景。对自然原始性山水补景的观念大概是中国风景美学独有的创举。按照风水美学要求“培风脉”、“补风水”,如山欠高以塔增之,砂不秀育林美之,冈阜不圆正加土培之,水无聚疏导浚之。宅后植风水林,宅前凿畔池等都属补景一类。这种“人造风水”不能简单地视之为一般的环境绿化营建,它自有艺术哲学的深意,在景观学上也是艺术特色的来源之一。
3.气势意境美的权衡标准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审美的最高层次是气韵的意境美,风水美学自然也不出其外。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只有“悟道”才可进人那意境美的崇高境界。有无真切的意境是权衡风水美的最高标准,而气势则是造就意境的主要手段。因此,意境美实际就是风水的气质关和内在美。
风水讲气脉,更讲气势,所谓“来龙去脉”,就是指山体那起伏奔腾的气势。水本动而妙在静,山本静而妙在动,这就是风水的动静观。城市气势首要在龙,真龙气势“开帐起伏,忽大忽小,穿帐过峡,曲曲如阔”,奔驱到作结处聚止排帐如大展翅。“贵龙重重穿山帐,贱龙无帐空雄壮”,正脉主山没有帐的两翼配合,则无势可言,不能形成“有味”的意境。
意境形成还离不开人文景观环境的创造,并同其它环境生态要索如阳光、大气、雨雾等有联系,它是全方位环境要素的综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