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门北的神道上,有陵寝建筑中最高大的神功圣德碑亭巍然峙立,其空间处理也极见巧思
大红门迤北的神道上,有陵寝建筑中最高大的神功圣德碑亭巍然峙立,其空间处理也极见巧思。碑亭高达九丈九尺九寸,已是“百尺为形”的极限,但其地处旷野,邻近的建筑即大红门也已逾于千尺之处。为避免远观时失之疏远空旷,一方面,巧借地形使孝陵的案山即“影壁山”成底景而拱苞于碑亭迤北,俾成“驻远势以环形”,而有“形以势得”之效;另一方面,则以“聚巧形而展势”的空间艺术处理,在碑亭四隅树立汉白玉华表,来强化其远观效果。
神功圣德碑亭平面方形,红墙厚硕高大,下施青白石须弥座裙肩,每面中央开有圆形门洞券,上覆重檐歌山黄琉璃屋顶。整个造型简洁有力,庄重稳定。而四隅通身洁白的华表,挺直高耸,精巧细腻,雕龙蟠旋向上,云墩上坐踞蹲龙也昂首向天,充了动势。华表与碑亭以强烈的对比而互相映衬、呼应,红、黄、自以及金闪烁的兰紫色阴影在苍松翠柏间、蓝天白云下,更是鲜明生动。远观时,由于人的知觉心理的“闭锁”,即人在观看时,对不完全的视觉形象,会有填补其间隙与空间的知觉倾向,纵横名距80米的四根华表规则排列,在远景的心理感觉上,限定产生了一个完整而强烈的空间在这个空间的透明体积中,碑亭百尺之形的远观效果,体量显著地扩大了。这种“聚巧形而展势”的空间艺术处理,凝聚了古代哲匠的虚心和智慧,取得了极大成功。
由石碑坊至神功圣德建亭,处于中轴线上的单体建筑只有三座,布局十分疏朗。但移行其间,形与势的时空转换效果,仍有细致入微的表现,显示了古代哲匠出神入化的技艺,戛戛独造,令人叹绝。其中如自大红门南神道上与东西两侧下马牌对位处,透过大红门而远望神功圣德碑亭,其景观效果,就分外引人瞩目。
下马牌位于石牌坊和大红门之间,成对竖立在神道两侧,白色碑面上刻着“官员人等在此下马”字样,漆填红色;谒酸者循神道北行,至此皆须下马,步行人陵,以示恭敬。实际上,下马牌给神道划定了一个重要的通行限制点或时空转折点,也构成以大红门作近观对象的重要观景点。正因此,其与大红门的距离便按“百尺为形”的尺度原则控制,形成了合理的近观视距。而由此北望,大红门百尺为形的立面构图及其局部细节的表现,恰在仰角18",水平视角54“这样的最佳视域内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