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动静问题,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其三,关于太极动静问题。朱熹的大极说,还有一个经常辩论的问题,即太极是否运动?此问题也是由于对周氏的《太极图说》的解释引起的。周敦颐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这两句话,如何理解?按周氏的哲学体系,以大极为混池未分之气,气有运动的性能,“太极动而生阳”,这向话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朱熹则以太极为理,理又如何运动而生阳气呢?其学生经常向朱熹提出这一问题。朱熹在其书信中,也常讨论这一问题。此问题涉及周敦颐和朱熹学说的异同问题,也涉及对朱熹理学的评价问题。其在《太极图说解》中,注解这两句话说:
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所谓一网一阳之谓道。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其动也,诚之通也,继之者善,万物之所资以始也。其静地,诚之复也,成之者性,万物各正性命也…•••盖大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此。
此是说,太极自身虽无动静之可说,却有动静之理,有此动静之理,气方有动静之事,即“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理有动静”,即《太极图说解》中说的“太极之有动静”,不是说,太极能动静。下文是就人性问题,说明理有动静。“仁便是动,义便是静”,是说,仁义之理便是太极中的动静之理。朱熹以仁义为理,认为此理达子公饭中的动前之理。动之理主生生,故为仁德:首之理主收敛,放为义德:
仁义之理不足来于气质之性,所以说“何关于气。,此段话的论点足,气之动節米子大饭中的3節之理,但动学之理洋非来子公之动節。义说:一阳动网静,非太妆动節,只是理有动路。理不可见、因附阳而/后知。理搭在附阳上,如人跨马相似。”(《语类》卷九十四)“非大极动静,只是理有动論”,同样足说,不是太极白身动能静,只是其中有动之理和静之理。又其学生说:•太极兼动静而言”。米燕纠正说:“不是兼动静,太极有动静。”(同上)”兼动静”,是说能动义能静。“有动静”是说有动能之理,无动海之事。因此.他又解释:大极动而生阳”—一段话说:
有运动之理,便能动而生阳;有这梅之理,便能静而生阳。既动则理又在动之中;既静则理又在静这中。(同上)
〝有这动之理”,指太极而言,便能动而生阳”,指气而言。是说,大极有动之理,故气便能动而生阳。下两句,文意同。气已动而生阳,动之理又在阳动之中,此即“既动则理又在其中。”这也就是他所说的:“动则此理行,此动中之太极也。
静则此理存,此静中太极也。”(同上)意谓动静之理又不房开阳动阴静之事。朱熹的这些群论,都在说明: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而理有动静,只是说,有动静之理,不是说理能动静。可以看出,“理有动静”这一命题,同“气有动静”这一命题,其意义并不相同,不能因表面词句对文,而以词害意。为什么太极中的动静之理,不能运动或静止?他回答说:
盖天地之间,只有动静两端,循环不已,更无余事,此之谓易。而其动其静,则必有所以动静之理焉,是则所谓太极者也………谓太极含动静则可(以本体而言也),谓太极有动静则可(以流行而言也)。若谓太极便是动静,则是形上下者不可分,而易有太极之言,亦赞一关。(《文集•答杨子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