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华:“学贯天人”的易理阐发者,是“易学在蜀”的见证者,也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力行者
刘子华论《周易》
自道学祖师周敦顾之后,刘子华真可谓“学贯天人”的易理阐发者,是“易学在蜀”的见证者,也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力行者他把深埋于地下数千年的“易理”,从我国古代哲学的废墟中发掘出来,又当得是真正的爱国学者。他所阐发的易卦、河图、大极演化之说,不止可用以作天文推验,也应能广泛应用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去。正如他这篇论文最后结论所说:“八卦宇宙论之印证,虽只限于大阳系,而其实也能应用于我们的全部宇宙;只需以大宇宙(我们银河系宇宙,包括大阳系在内),比之小宇宙(人身)自见其可能。
通读刘先生著作后,将感想写于下面:
(—)所谓“伏義画卦”
“伏義画卦”之说,只缘《周易•系辞》有这样儿句话:“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系辞》,需家相传是孔子作的,或说是文王、周公作的,总之是最早莫过于周代的作品。兹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来推断,畜牧时代(“野蛮时代”)已开始有奇、偶二数的概念是可能的,伏義(庖牺、包牺)开始制出一与一这两个符号来代表奇偶之数,用为区别万象、万事、万物的意识表现。他从天上习见的日、月;地上习见的水、士;人与鸟兽的男、女,牡、牝,雌、雄;物性的刚、柔,强、弱;形量的大、小,多、少;运行的顺、逆,迟、速,时间的早、晚,久、暂;气象的昼、夜,寒、暑;情感的喜、怒,哀、乐;事态的美、恶,难、易⋯⋯举凡一切相对的事物现象的两端,都用这两个符号来做区别。名之为“阴阳二交”。其后复发展为八卦,为六十四卦,为四千零九十六卦,成为中国数学、哲学的起源。再发展为多种支系派别,即是先秦的各种学术(诸子百家)从这两个“阴阳二爻”错列组合之形象,与其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发展交化的理论而演化出 的《太极图说》,就是朱儒的“道学”。它导源于汉儒的“易学”,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伦理学、哲学、数学和天文学的基础知识。
(二)易学与数学
从数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由最原始的一与二两数,发展到九与十两数,是要经过若千历史年代才得的。由个位数发展到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以至若干亿位,无穷大的计算,又要经过若干历史年代的演进。而在以八卦为算筹的中华数学,早在秦汉间已能计算到亿位数了,比世界上其他民族发展要快的多,在易学的理论上,将它的发展过程归纳为〝一生三,三生三,三生万物”这样一句话(《老子》第42章)。就《易卦》的爻象说,则是把“阳爻”(一)等分为二,则成“阴爻”(一 一),是为奇与偶,整与分,单与复。将两个交象重香,则组合成二、二、二、二“四象”。
易学家把这样的发展称为“无极生太极,大极和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即是说数始于“无极”(具一圆圈,无两极)。无极内部分裂而生“太极”(圆圈中一曲线)。分裂成功,则生阴阳“两仪”,即阴阳二爻。就笔画来说,“两仪“共有三画,故谓”二生三”。两仪配合不同,便成“四象”。四象中有两个三画与一个四画符号 。卦爻三重则成八卦。自纯阳的乾至纯阴的坤王之间,产生了两个四画,两个五画。若还在八卦上各再加一爻,则组合成四与八之间的各画了。如此不断发展下去,就会成为十、百、干、万、亿数,以至无穷大。最值得注意的是:由卦象发展成的画数,无论大至何数,小至何数,其基数也只是奇、偶二数,我国古代使用的算筹,就是依据此理而制成。近年神奇的电子计算机,瞬息问算出极繁复的数量,亦只利用奇偶两个基数(二进制)。一些速算之人,能凭心算很快得出淮确数字*,其與妙也在利用奇偶二数。故易学通于数学,应无可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