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互根与转化 五行生克乘侮 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
阴阳互根与转化
李氏认为自然现象是“阳本根于阴,阴木根于阳”。就像火性炎上而居下,水性润下而居上一样,成为“水火既济,阴阳相交”的正常现象。反之,“若天火在上,地水在下,则是天地不交,阴阳不相辅,是万物之道,大易之理绝灭矣。”(《内外伤辦•重明木郁则达之理》)同时还认为阴与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物极必反,阳极可以变阳,阴极可以变阳。“以人身言之,六腑之气生发长散于胃士之中”,就是说六腑本属阳,其生发长散属阳的运动,在于属阴的胃士中。此即是阳根于阴,并以阴为基础,“鼓舞万象有形质之物于天为浮散者也。物极必反,阳极变阴。既六阳升浮之力在天其力尽,是阳道终矣”。“上六无位,必归于下,此老阳变阴之象也。”(同上)同样的道理,五脏属阴,其源出于上,如”人之五脏其源在肺,肺者背也,背在天也”,这就是“阴本源于阳,水出高源”。也就是说,五脏属阴,其“收降藏沉之源出于肺气之上,其流下行⋯⋯沉坠万化有形质之物皆收藏于地,物极必反,阴极变阳,既六阴沅降之力在地,其力既尽,是阴道终矣,是老阴变阳,乃初九天无位。”(同上)阳又可变为阴,就像一年四时温、热、凉、寒四气变化一样,互相更选,终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变化着。
阴阳互根和转化,既是自然现象,也是人的生理现象。若阴阳运动失常,对自然来说,就会发生灾异,对人来说,也就成为疾病。如李氏解释木郁的病理说:“肺者手太阴金也,金主杀伐也,与坤士俱在于上而旺于天,金能克木,故肝木生发之气伏手地下”,成为“木郁”。(《内外份辨.吐法宜用辨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又说:“肺金收藏之气当居下体,今反在上,抑遏厥阴风木反居于下,是不得上升也。”(《内外伤辨 •重明木郁则达之之理》)说明肝的性质本喜条达而恶抑郁,又因居下而易受抑遏的条件,就成为肝多抑郁的病理。并据《内经》“木郁达之”的治则,采用吐法治疗,其目的在于“吐去上焦阴土之物,(使)木得舒畅,则郁结去矣。”(同上)于此可见,阴阳互根和转化的运化规律,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实际应用上,都有其重要意义。而李氏重脾胃,主开发的见解,给出于此,其立法处方,常用升散之药,亦莫不与此有关。
五行生克乘侮
五行生克乘侮,是说明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生克代表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乘侮则是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遭到破坏的现象。中医学即用来说明五脏之间的关系和病理现象。相生是指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克是五脏之间相互阳抑,相互制约。只有既相生,又相克,才能保持协调平衡的正常生理。反之,对被制约的一方,不是适当的制约,而是以强凌弱的乘袭,就是相乘;若对给子制约的一方,不但不接受其制约,反而以下欺上,就是相侮。相乘相侮,就是破坏协调平衡的反常病理。李氏即以此生克乘侮规律进行分析病理,指导治疗。如论脾胃元气说:“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肝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内外份排•饮食劳倦》)论肝郁的病机说:“金能克(乘)木,故肝木生发之气伏于地下,非木郁而何?”(《吐法宜用饼上部有脉下部无脉》)论腹痛的诊治说:“如腹中痛,恶寒而脉弦者,是木来克土也,小建中汤主之。盖芍药味酸于土中泄木为君。如脉沉细,腹中痛,是水来侮土,以理中汤主之,干姜辛热,于士中泄水为主也。”(《四时用药加减法》)又如《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说:“脾震不足,是火不生士。”或“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其病理则有“肝木安行”而乘之,得水待强而你之。或因“心火旺,能令母交”,致“肝木旺则抉火势”以個之。或“水乘木之安行而反来俯土”,或因所生之“肺金受邪”等等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体观思想。不是脾胃有病只管治牌胃而不顾其他,而是考虑到心、肝、肺、肾四脏对脾胃的影响,这就避免了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从而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机械处置方法。诚然,中医理论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但她的整体观思想和辨证论治方法,其优点也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