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知识

权衡用药,贵在适中 凡治病服药,必知时禁、经禁、病禁、药禁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权衡用药,贵在适中

李氏认为处方用药,一定要斟酌病情的轻重缓急,四时之寒、暑、温、凉,人体之少、长、强、弱,从而做出因病、因人 、因时、因地制宜地立方遣药。用药既要对症,尤贵用得恰到好处,李氏称为“的中”,亦即是适中。如谓:“酌中以用药,如权之在衡,在两则在两之中,在斤则在斤之中也。”(《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他还对“权衡”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权者,临病制宜之谓也。”(《脾胃论•气运衰旺图说》)在临征治疗中,有的病须用升药以举之,也有领用降药以抑之,或升或降,是一定要适中的,譬如说:“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当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使下,若本高,何抑之有?假令下者举之,非下者固当举之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太下,故举而使之高,若本下,何举之有?”(《汤液本草.东垣用药心法》)关于寒者温之,热者清之,亦治之常法,然而也须根据病情处方而有大小缓急之制。如:“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肾肝位远,宜制大其服,皆适其至所为故。如过与不及,皆诛伐无过之地。如膈消、中消、制之太急速,过病所,久而成中满之病,正谓上热末清,中寒复消者也,非药之罪,失其缓急之剂也。”(《兰室秘藏 •消渴论》)又如四时用药虽然也不一定的常法,然亦须权变。在一般情况下,“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黄,不失气宜。如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脾胃论•用药宜禁论》)这是言其常。疾病的变化千差万别,既要了解四时的用药特点,但不宜拘泥。故又重申说;“有病则从权,过则更之。”(同上)就一个处方而言,每个处方固有一定的适应证,然而疾病的因素是复杂的,同样的病证,可有某些不同之点,故又不能千篇一律地照搬照用,而必须灵活加减使用。如对清暑益气汤的使用,就要求“临病料酌”,因为“此病皆饮食劳倦损伤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但药中犯泽泄……淡渗利小便之类,皆从时令之旺气,以泄脾胃之客邪,而补金水之不及也。此正方已是从权而立”。如果当”长夏湿士容邪大旺,可从权加苍术、白术、泽泄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也。”(《脾胃论•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总之要“酌中以用药”才会收到满意的疗效。

权衡用药,贵在适中 凡治病服药,必知时禁、经禁、病禁、药禁

此外,他还强调说:“凡治病服药,必知时禁、经禁、病禁、药禁”,若能“察其时,辦其经,审其病而后用药,四者不失其宜,则善矣。”(《脾胃论 •用药宜禁论》)可见辨证施治,是要全面考虑,斟酌处治,方能药中肯紫。

《易•乾彖》云:“保合太和,乃利克。”是说凡事不可太过或不及,只有处于中和状态,才是正常。医者辨证施治,同样要权衡疾病的常变与轻重缓急,“酌中以用药”,况且疾病千万化,因人、因时、因地各异,如果只知其常,不知其变,拘守一定的常法进行治疗,是无有不偾事的。《易•系辞》云:“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说明“变动”“无常”是普遍存在的,处理的方法,只能是“唯变所适”。李氏之“临病制宜”和“酌中用药”,亦是通权达变,唯变所适之义。

权衡用药,贵在适中 凡治病服药,必知时禁、经禁、病禁、药禁

李氏认为人体生理要与自然相适应,如人之呼吸吐纳就像天地升降出人一样,脾胃运化水谷,转输精微的功能亦如之:“饮食人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比为“清气为天”;“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槽粕转味而出”,比为“浊阴为地”。自然规律是升已而降,降而复升,无有止息,而人的生理活动也是新陈代谢,层出不穷。

对药物的性能,亦按”轻清成象,本乎天地亲下"之理进行分析,如气薄能利,味薄能汗,气厚发热,味厚泄下以及淡能利,苦能清等,于理论、于实际均无不合之处。而在组方用药方面,则要求权衡常变,并通权达变地酌中以用药。脾胃为元气之本,不能有伤,若脾胃损伤,则诸病由生。因此特别重视脾胃和元气的保养,脾胃健元气充,方不致“阴火乘其土位”。另外,还从“阳本根于阴,阴本根于阳”和“阳极变阴,阴极变阳”之理,论证“六腑之气生发长散于胃士之中”,提出脾胃之气宜升发的见解。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说明五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分析其相互影响的病理和因病制宜的处治,体现了辨证施治的整体观。总之,重脾胃、贵元气、主升发,是李氏的学说特点,“效象天地,准绳阴阳”,则是其思想方法。至于整体观、常变观以及酌中用药等思想,亦都具有重要的医疗实践意义。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阴阳 治病 处方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