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知识

万物赋:“三天”之克应,《梅花易数》如何通过体用生克来断卦?读懂“体用总诀”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万物赋:“三天”之克应

万物皆入卦: 用卦的克应断吉凶

[原文]

人票阴阳,卦分先后。达时务者,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物理者,静则乎地,动则乎天。原夫万物有数,易数无穷。动静可知,不出于玄天之外。吉凶必见,莫逃乎爻象之中。

未成卦之前,必虚心而求应: 既成卦以后,复观克应以为断。声音言语,旁人诚兆,当遇行影往来,我心指实皆是,极其六交以定,三天既生,始寻卦象之端,终测克应之理。是以逢吉兆而终知有喜,见凶兆而不免乎凶。

[白话提要]

人是禀天地精华的元气而生,所以人都有阴阳二气;卦分先天后天的秩序。所以通达时务的人,近的可取象于人身,远的可以取象于其他物体。清楚事物内在规律的人,安静时是取法于地道,运动时是取法于天道。万物都是有一定的数量的,但易数是无穷无尽的。事物的运动、静止都是有规律的,都可以通过八卦来推知 吉凶祸福在八卦的交象之中都有清楚的预示。

在没有成卦的时候,占测的人一定要静下心来,去观察外部事物的克应预兆。成卦之后,就要根据内外卦的生克兆应等变化,来推断事物的发展趋向。声音言语.物形人影,都与我的直觉相关,可以根据这些外应来推断六交的变化位置。在天、地、人三者位置确定以后,再去搜寻卦象的各种变化,最终得到克应的道理。所以就可以根据吉祥的预兆,预知要有喜事到来,根据凶险的预兆,预知会有灾难。

万物赋:“三天”之克应,《梅花易数》如何通过体用生克来断卦?读懂“体用总诀”

经常听到有人说:学梅花易数,判断吉凶并不难,难的是判断吉凶应在什么时候。就连邵雍先生都说,“克应为卦之切要也,然克期最难。”

确实,如果知道吉凶,却不知吉凶之事何时到来,也是件很折磨人的事。尤其是凶事,知道具体时间,也好提前有个应对准备。

那么,判断克期有没有规律可循?其实是有的,这就是《梅花易数》第三卷的“占卜克应之诀”。

原文很长,这里就不全部帖出来了。总结一下,大致可把克应的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常之事,一类是平常之事。

所谓非常之事,指的是一生难得遇到几次的事,比如婚姻、置业、生死等。反之,人生中经常会发生的事,就是平常之事,比如求职、生病等。

我们先来看非常之事如何判断应期,先摘录一段原文:

如算屋宅之初创,男女之始婚,坟墓之方葬,器物之初置,俱以此年月日时加事物之数而起卦。卦成,则于体用互变之中,视全卦之数,以为约定之期,审其事端之迟速而克之。

住宅、坟墓,都是永久性建筑,婚姻也是长久的,还有大的器物等,这些都算非常之事。

起卦排出体用及互变卦之后,看全卦数是多少,就用这个数来算应期。

很多人就卡在了这里:数我算出来了,比如全卦数是30,那么到底是指30年,30月还是30日或30时呢?

这就要结合“理”来看了。

如果是草木之质,容易腐朽变质,最多几个月就会坏掉,当然最终的数字只能代表月了。

还有纸质,一碰就坏,寿命更短,可能只有几天或几个小时,应期就用日和时来断。

万物赋:“三天”之克应,《梅花易数》如何通过体用生克来断卦?读懂“体用总诀”

当然,除了看材质,还要结合别的因素,比如放置的地方,是人易接触的地方还是放在高处,或者家里是否有喜欢摔东西发泄的人,哪怕是金玉之质,也经不起摔打啊。

这就是事物之理的无定规之处,因素考虑得越全面,应期就越准确。

这是判断应期的第一种方法,第二种则是从生克来看。

如问求名,则乾为体,看卦中有坤、艮,则断其辰、戌、丑、未之土月日。盖乾、兑金体也,此为吉事生体之应。若问病,乾卦为体,则看卦中有离,又看卦中无坤、艮,及有凶犯,则断其体死于巳午火日,此克体为凶事之期也。又若问行人,以生体之日为归期,无生体比和之卦,则归必迟。

这里以乾卦为例,也就是体卦为乾卦。求名,相当于现代的求职,如果卦中有坤、艮土来生乾金则吉,而应期就在辰、戌、丑、未之土月日。

我们知道,梅花易数是以“数”为核心的占卜之术,但梅花易数来源于《易经》,《易经》的核心则是事物之理。所以,梅花易数是“数”与“理”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这就决定了,凡学易者,必通晓事物之理。比如,原文中说:“器物之占,则金石之质终远,草木之质终不久也。”

如果想要判断一个器物的破损之期,就看这件器物的材质是什么。

如果是金石之质,坚固耐用,可想而知,一定是能用很多年的,那就以年来计,算出来是多少数,就是多少年。

反之,如果卦中无坤、艮土来生乾金,反有离火克金,则为凶,应期就在巳午火日。

非但求职,问病,问行人等平常事,都适用于此法。

以上就是对《梅花易数》卷三之“占卜克应诀”的部分解读,看似简单,实际运用时还需要根据事物之理具体分析。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阴阳 克应 爻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