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传说估千古:麒麟,将是中国民众生活中永远的吉祥物
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是希望早得子嗣,子孙满堂,多子多福,并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将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视为最大的不孝。
这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麒麟为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带来子嗣,麒麟送子的传说版本很多,但是核心思想无外乎庇佑家里添丁,香火不断,这里撷取一则:传说,很久以前,民间有一位画师,夫妻俩相亲相爱,家庭生活美满,可就是老而无子。这画师偏爱画麒麟,他的屋里,挂满了各种各样、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麒麟画。
一天晚上,他于屋中得意地欣赏挂满四壁的麒麟画,望着笑着,突然,一匹金光闪闪的麒麟,驮着一个胖乎乎的小孩子,朝着他走过来。画师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笑醒了,原来是一场美梦。
第二年,他的老婆果然喜得一子。这孩子出生之后,聪明绝顶,智慧超群,六岁便能赋诗作画。还经常外出与附近的文人吟诗作对,且无师自通,提笔成章,被人们誉为“麒麟神童”。于是“麒麟送子”的故事,便在民间广泛地传开了。
麒麟作为人们想象的动物,是许多动物的拼合体,鹿是其中重要的一员。按照民间祥瑞的共有思维方式,鹿有的特质麒麟自然也有,鹿有“孳茸报春”的本领,麒麟也就有了此本领,随着天气逐渐变暖,万物开始复苏,所谓“阳气动,万物滋”,据此可见,“麒麟送子”实为“送滋”,给人们送来了春意盎然,送来了生机勃勃,亦即送来了子孙绵延。“孳萌于子"(《汉志》),即指“滋”“孳”“子”互通不别的意思。含义既然相同,古代民众为了让“麒麟送滋”的吉祥含义更鲜明些,遂改称“麒麟送子”。
除此之外,还有麒麟吐玉。大意为古代大圣人孔子诞生的时候,曾有“麟吐玉书”的吉祥之兆。传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一员大将,力大无穷,屡获战功。他原来只有一个儿子,儿子因为是跛足,取名孟皮。他觉得儿子不能成材,想续娶妻室。他向颜家求婚,颜家姐妹三人,大姐、二姐都嫌弃叔梁纥年纪太大,不同意嫁给他,三妹颜征在却欣然同意。颜氏怀孕后,曾到尼山上向苍天和山神祈祷,保佑她生个好儿子。一天,忽然有一只金光闪闪的麒麟来到她住的庭院中。
向她吐出一卷书,上有“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字样。意思是告知众人,孔子绝对不是凡人,而是自然造化而出的子孙,虽然日后不能成为帝王,却具备了帝王的德行,堪称“素王”。以后,人们还传说玉书三卷,孔子精读玉书后遂成为圣人。孔子出生之后,也被称为“麒麟儿”。有杜甫的诗为证:“君不见,徐卿二子生奇绝,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颜氏亲报送,并是天上麒麟儿。”民间也美称人家之子曰“麒麟儿”。至今,在文庙、学宫中还以《麟吐玉书》为装饰,以示祥瑞降临,圣贤诞生。而且,民众借此创造了不少的麒麟吐书的图画,这种图画往往和“麒麟送子”的画面结合在一起,寓意送来的童子必是安邦兴国的贤才。
历史上还记载着一个“西狩获麟”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孔子家语》《春秋》中都有记述,说的是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鲁哀公在西部狩猎,打死了一只麒麟。一行人没有一个人认识它是什么动物,便派人去请教孔子。孔子看了以后,告诉他们杀死的是麒麟。看到死去的麒麟,孔子流下眼泪,哀叹周王室注定要灭亡。独自叹道:"麟也者,仁兽也,出而死,吾道穷矣!”他认为麒麟是吉祥动物。它的出现本来是预示祥瑞之兆,结果不幸的是被狩猎人打死,反而成了不祥之兆,甚至认为自己的理论以后再也没法推行了。从此,孔子中断了《春秋》的写作,《春秋》后来由自己的弟子完成。因此,后人称《春秋》为“麟经”或“麟史”。
从“麒麟送子”的传说到“西狩获麟”的记载,无不丰富着麒麟的仁兽之说,也是用民间世代口耳相传的方式提供了麒麟为仁兽的佐证,寓意麒麟是吉祥的化身,能为人带来子嗣。有关麒麟的民间传说还有很多,比如麒麟不踩踏任何活物,连青草都不会踩踏,不落无福之地,被看作美德的象征。麒麟,虽说是中国古人创造出的虚幻动物,却总是那样鲜活,深入人心,无论作为观念形态的,还是作为物化形态的。这既反映了麒麟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又体现了深厚的“天人合一”思想。这种对超自然物的信奉,是脱离物神崇拜的一种发展。麒麟,将是中国民众生活中永远的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