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签

看得见的灵物之"艾"即虎,就是老虎;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和“狐仙"不同,“柳仙"的牌位一般在家庭里是不供奉的,据说只有在勾栏戏院里、养蚕的地方等一些特定场所才会供奉"柳仙”的牌位。最后顺便提一句,在印度佛教传说里,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思顿悟成佛的过程中,身后也是有一条巨大无比的眼镜王蛇在保护他。艾"艾"即虎,就是老虎。

虎为什么会被称作“艾"呢?这个问题还没有确凿的书面证据,可能和一种民间的风俗“挂艾虎"有关。“艾虎”,学名叫艾鼬,肉可以入药。它跟老虎风马牛不相及,也和"挂艾虎”没有任何关系。

“挂艾虎"是我国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的一种传统风俗,即用艾草(一种草本植物)编成老虎的形状,或是用艾叶剪成老虎的形状,佩戴于发际身畔,用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这种习俗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代陈元规写的《岁时广记》一书里面引《岁时杂记》说道:“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看得见的灵物之"艾"即虎,就是老虎;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

后来,“艾虎”的形式又有了发展,弄成一串,即在"艾虎"之下再系一串"五毒"形象,象征五毒踩在虎的脚下。此时,制作"艾虎”的原料也不仅限于艾草、艾叶,多用绫罗绸级,“五毒"形象也用布来制作,而且一般是给孩子作魇胜之物。但无论制作材质是什么,人们还是约定俗成地称之为“艾虎"。

清代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写道:"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20世纪70年代末,在街上还时常能看到卖这种串状“艾虎"的商贩。这种“挂艾虎"的传统延续上千年,可能正是民间把虎称为"艾"的主因。

那虎有灵性之说从何而来,或者说为何要佩戴"艾虎"呢?东汉时有一位“牛人”,名叫应劭,此人著有一本《风俗通》,里面记录了大量的奇闻异事,成为研究我国古代风俗和幽冥鬼神的重要文本。在这本书里,应劭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

另外,他还说五月是个"恶月",“阴阳争,血气散",甚至指出:"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由是,我国自古便有了端午节避恶去毒的风俗。

《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了一种凶物,名为穷奇,外貌像老虎,长有一双翅膀,喜欢吃人。郭璞在注《山海经》时,写道“穷奇之善,厥形甚丑;驰逐妖邪,莫不奔走",指出穷奇会作出驱逐妖邪的行为。由此可见,老虎确实不凡。

不过,老虎也不完全是正面形象,在(增广虞初新志·卷十九》里收录了一个清代人黄之隽写的故事,叫《虎媪传》(原文见附注)。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把这个故事译作《老虎婆婆》:从前,有一个姐姐领着小弟弟,拎上一筐枣,走山路去看外婆。走啊走,天快黑的时候,孩子们迷路了。这时,忽然出现一个老婆婆问他们:你们去哪里呀?“去外婆家"“我就是你们的外婆啊。"

于是,他们跟外婆进了家,随便吃了点东西,就睡下了。躺下时姐姐蹭着外婆身上厚厚的毛,说:"外婆,这是什么?”“唔唔,这是你外公的破羊皮袄呀,天冷了穿暖和点睡。”半夜,姐姐醒来,听见外婆在黑暗中咯嚓咯嚓嚼着什么:“外婆,你在吃什么?”“我在吃枣脯啊,夜长又冷,我年岁大了不抗饿啊。”

“外婆,我也饿……"接过外婆递过来的枣脯……啊,哪是什么枣脯,明明是又白又胖的一节手指!姐姐腾地坐起来:“我要上厕所!!!"“孩子,山里有老虎,看吃了你!可别起来。”“外婆,你用大粗绳绑住我的脚,遇险的话一拽就回来啦。”

姐姐出了门,赶紧把绳子解开,爬上树躲起来。外婆久等不来,喊也不应,哭着出门来找,模模糊糊看见小孩在树上,吓唬说:“树上有虎!”

“树上比床上安全多了!你才真是老虎呢!怎么忍心吃我弟弟!”

老虎婆婆听了大怒,转身就走了。不一会,天亮了,有个挑担的路过,小女孩急忙呼救,挑担的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蒙在树上,抱起小女孩逃走了。

一转眼,老虎婆婆带着俩虎来了……俩虎弄倒了树,可哪有什么人,只不过是件衣服!俩虎以为受骗了,于是扑上去,把老虎婆婆咬死了。这不就是小红帽故事的东方版嘛,只是把狼外婆换成虎外婆罢了。虎在民间传说中最大的灵性就是能和人交流沟通,有人性。具体到实际,就是虎能够找人类寻求帮助并报恩,尤其体现在找人治病上。比如"虎撑”的传说:古时候,一些医生到处采集并实验各种药物的功效,他们通常会手拿一个铃铛,作为护身符,铃铛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铜环,人们称之为“虎撑"或"虎衔"。

传说药王孙思邈在去山中采药的路上,突然被一只老虎拦住了。想要逃走已是不可能的了,药王随身只带着一条用来挑草药的长扁担。他一无所措,只是恐惧地盯着老虎。奇怪的是,这只老虎并没有向他扑来,正相反,张大着嘴蹲在地上,以一种忧伤的眼神注视着药王,似乎是在乞求什么,并不停地轻轻摆动着脑袋。药王惊呆了,他缓缓地接近眼前这庞然大物,看见一块硕大的动物骨头深深地扎入了这只老虎的咽喉。善良的药王想要替它去除这块骨头,但他担心老虎因为疼痛而突然闭嘴的话,他的胳膊一定会被咬断,正在这时他想起扁担上的一个铜环,于是取下铜环并将它放入老虎的口中,这样他就不必再为自己的安全担心了。他将手从铜环中央穿过,伸入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头并麻利地在伤口抹上药膏。当药王取走老虎口中的铜环后,老虎不住地点头,似乎是在答谢他。从那以后,铜环慢慢被改造成一个手摇铃,成为采药的标志,所有的医生出门采药时都会带上它,用于显示他们都是药王的弟子,能够为老虎看病井且不会受到攻击。(故事引于搜搜问问网)

看得见的灵物之"艾"即虎,就是老虎;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

还有一个白云山老虎的传说:在莆田县新县镇境内有座山,因为高人云霄,所以人称白云山,山顶有一岩石形状似白鹤,又名白鹤山。在白云山中的坑仔里有一姓朱的人家,当家的名衡,母亲双目失明,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朱衡以屠猪卖肉为生。

一日,朱衡身背裘袋外出买生猪,路过白鹤岭时,看到一只老虎被三个猎人捕获关在铁笼里。老虎看到朱衡时,连连点头三下,流出眼泪来,似乎是求朱衡救救它。朱衡动了恻隐之心。可是,三个猎人却一个说,这只老虎的虎皮好看,把它铺在床上睡觉该多好;第二个说,虎肉吃了滋补身体,可以长生不老;第三个说,虎骨浸酒可治百病。朱衡看到老虎流泪,又听着猎人的话,心里更加怜悯这只老虎了。于是,就同三个猎人商量,要用三头大猪的钱买下老虎,并要把老虎放回走。可是,三个猎人嫌钱太少,朱衡无奈只得对猎人说:这只老虎能通人性,看到我会流泪,说不定是白云山上的那只老虎。说起白云山上的老虎,附近一带的百姓都知道是一只神虎,是白云山顶白鹤仙驯化的,不伤人畜,专食野兔之类的小动物。三个猎人听后,就把虎卖给朱衡,朱衡打开铁栅门,老虎呼啸而去,跃向白云山林中。

朱衡空手回家,把买虎放山之事寨告母亲。母亲赞叹说:“你平时杀猪,已经是违背杀生戒律,今日买虎放生也可减轻罪孽。”这天夜半,朱家响起敲门声,朱衡起身开门一看,一只猪倒在门外,仔细一看,猪身上有伤痕但尚存一息。朱母命儿子赶紧把猪杀掉,猪尾留下,猪肉明日挑去卖掉。第二天,朱衡卖完肉回家,朱母对儿子说:“把卖肉的钱清点一下,数额记在墙壁上,连同猪尾都挂在墙壁上。”

原来,朱母认为这只猪可能是被野兽所伤失落在此,等有人来寻找就把猪尾和肉钱还给人家。接下来,一连九个晚上都发生了同样地事情,朱家一样如上处理。一日、两日、三日之后,朱氏母子断定是白云山老虎送来的生猪。第十天晚上,朱氏母子把门虚掩守候在屋中,半夜白云山老虎果然再送生猪而来。老虎一敲门,门扇被推开,老虎就在朱氏母子面前蹲在门外,两眼望着朱氏母子,似乎是在报答救命之恩。朱母就对老虎说:“你不要再送生猪来了!这样做,有损老虎的名声,你要去咬十只野猪还给人家。”老虎点头呼啸而去,从此朱衡不再宰猪为生,老虎再也没有送猪给朱家。

这个故事在白云山一带,一传十,十传百,广泛流传开来,不知怎么逐渐变成了一句口头禅-白云山老虎。(引自百度贴吧·老虎吧)“艾大仙”不同于“瓢仙”,"柳仙",它和黄鼬一样,没有专门的祭祀场所。民间一般只用它来镇邪辟祟,就像一开始说的“挂艾虎",还有给孩子穿虎头鞋、戴虎头帽、家里挂虎图,悬“一笔虎”的虎字书法等等,均是取其驱鬼驱邪之意。最后说一句,关于“四仙”还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有刺猬而没有虎、有人说有老鼠而没有黄鼬等等,但最传统的说法就是“狐、黄、柳、艾"。

附注《虎姐传》原文:

数居万山中,多虎,其老而牝者,或为人以害人。有山毗,使其女携一筐枣,问遗其外母。外母家去六里所,其雅弟从,年皆十余,双双而往。日暮迷道,遇一媪问曰:“若安往?”曰:“将谒外祖母家也。”媪口:“吾是矣。"二孺子曰:“儿忆母言,母面有黑子七,婆不类也。”曰:“然。适簸慷蒙于尘,我将沐之。"遂往涧边拾螺者七,傅于面。走谓二孺子曰:"见黑子乎?"信之,从媪行。自黑林穿窄径入,至一室如穴。媪曰:"而公方鸠工择木,别构为堂,今暂柄于此,不期两儿来,老人多慢也。”草具夕餐。餐已,命之寝,媪曰:“两儿谁肥,肥者枕我而抚于怀。”弟曰:“余肥。”遂枕媪而寝,女寝于足,既寝,女觉其体有毛,曰:“何也?”媪曰:“而公敝羊裘也,天寒,衣以寝耳。”夜半,闻食声,女曰:“何也?"媪曰:“食汝枣脯也,夜寒而水,吾年老不忍饥。"女曰:“儿亦饥。"与一枣,则冷然人指也。女大骇,起曰:“儿如厕。"媪曰:“山深多虎,恐遭虎口,慎匆起。”女曰:"婆以大绳系几足,有急则曳以归。"媪诺,遂绳其足,而操其末,女遂起,曳绳走,月下视之,则肠也。急解去,缘树上避之。媪俟久,呼女不应,又呼曰:“儿来听老人言,毋使寒风中肤,明目以病归,而母谓我不善顾尔也。"遂曳其肠,肠至而女不至。媒哭而起,走且呼,彷佛见女树上,呼之下,不应。媪恐之曰:“树上有虎。"女曰:"树上胜席上也,尔真虎也,思啖吾弟乎!"媪大怒去。无何,曙,有荷担过者,女号曰:“救我,有虎!"担者乃蒙其衣于树,而载之疾走去。俄而媪率二虎来,指树上曰:“人也。"二虎折树,则衣也,以媪为欺己,怒,共咋杀媪而去。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灵物 四仙之一 艾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