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时辰养生 关于十二星次,为什么要冠以一些形象的称谓呢?
《周易》的时辰养生
一、十二辰次
太阳视运动一日行一度,一岁恰行一周天,所行之路称为黄道。黄道与赤道相交,称为黄赤交角。黄道在赤道内外各半。冬至之日,黄道出赤道外二十四度,离北极最远,日出辰,日人申,所以时逢寒冬,昼短而夜长。夏至之日,黄道人赤道内二十四度,离北极最近,日出寅,日人成,所以时逢盛夏,昼长而夜短。春分和秋分正分处于黄赤交角两个点上,即两极之中,日出卯,日人西,所以时逢寒暑适中而昼夜均等。
十二辰次与岁星纪年、斗柄授时、十二地支有关。
《书经•尧典》注云:“寅曰析木,卯曰大火,辰曰辰星,已曰鹑尾,午日鹑火,未日鹑首,申日实沈,酉日大梁,戊曰降娄,亥曰娵訾,子曰玄枵,丑曰星纪。”古代曾以岁星(木星)纪年,木星约十二年(1186 年)运行一周天,每年旅居一次,于是就用木星所在星次来纪年,所以称木星为岁星。
《左传》说:“日月所会是谓辰。”这是说,正月会于交,其辰为娵皆;二月会成,其辰降娄;三月会西,为大梁;四月会申为实沈;五月会未为鹑首;六月会午为鹑火;七月会已为鹑尾;八月会辰为寿星;九月会卯为大火;十月会寅为析木;十一月会丑为星纪;十二月会子为玄枵。
张介宾日:“岁有十二会,,故为士三月。斗有十二建,故为十二辰。斗之所建地上辰,辰之所会天上次,斗与辰合而月建昭然矣。”
无论黄道圆经或赤道圆经,皆有典型的十二时区,即黄道十二官或赤道十二经,不过前者言辰(月、时辰之辰),后者言次,二者相互对应、相互吻合,故日十二辰次。从日周期讲,黄道与赤道皆为左行,所以不论十二辰或十二次,皆伴随而顺行;若从年周期讲,黄道右行而赤道左行,即十二辰与十二次相反而行。
十二辰次是古老的天象纪法,所谓十二,即子、丑、寅、印、辰、已、午、未、申、酉、成、交十二地支,又日析木、大火、寿星、鹑尾、鹑火、鹑首、实沉、大梁、降娄、飯訾、玄枵、星纪之名,岁星木星每年所在一年,于是有了星次纪年法。日月所会是谓辰,一年日月十二会,是谓十二辰次,手是又有了六合之说,即正月会于交,亥月会于寅,寅与交相合;二月会于成,九月会于卯……一年日月十二会,故有十二月;
斗柄授时十二建,故有十二辰,地之辰与天之次相会,于是十二月卦次第而来。+二辰次最大不同是十二辰右转(顺时针方向),十二次左旋(逆时针方向)。也就是说,日月所会者,天左旋之方位;斗柄所指南,右转之方位。天地左右错行而悉合。天体虚空无以依托,难以实测,而日月所会与斗建为太虚气运的关键,所以干支表象,是以太阳为标准。《易传》日:“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大明者太阳也。值得注意的是,不是先有斗柄所指而定十二辰,而是先有日月所会之次,然后依斗柄所指以为月建。其次还有个不同观察角度的问题。《内经》说:“面南而命其位”,“面北而命其位” ,这是“昼参日影,夜考极星”的地面半面观测天象的方法。如果我们以斗星天象计时,应面北定位,十二地支所主的方位,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以太阳和二十八宿天象计时,应面南定位,十二地支所主方位则以顺时针方向旋转。如此观象,则一目了然。
显然,辰次的诞生,标志了古人对日、月、地、星辰(恒星与行星的运行关系)之间的综合运行规律有了科学的认识,从而为日月复合运动理论的建立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辰次的重要还在于,它将二十八宿统摄在十二次中:大阳每月旅于其中一宫,一年怡运行十二官,同时还可以淮确地观测日月会合周期及节气早晚。月充日行十三度,《吕氏春秋•圜道篇》:“月缠二十八宿,与角属,圜道也。”这是说,月亮日旅二十八宿之一宿,约二十八天绕天一周,人们只要参照每日月亮运行位置,就可推定太阳的位置。太阳与月亮沿黄道运行,每月必会合一次,全年共会合十二次,每次会合必在湖日。日月所会之处为次(辰),故称十二次。每次三十度,太阳到每次的起点为节气,至其中为中气(斗建下,为十二辰)。
由此可见,十二宫的地位何等重要,它类似西方的黄道十二官,但又比后者复杂得多。
十二次与十二辰宫,虽然用同一个名称,但是,在天为十二次(十二辰宫),在地与之对应的四方也有十二辰之位。古人认为,在地之位,一定而不易,而在天之象,则运转不息。唯有天之鹑火加于地之午位,与地相合,象征“天运”之正。
这些名称还有特定的含义:三十八宿四象各七,当日月不会之时,称之谓〝星”;若日月所会,则称之谓“宿”、之谓“辰”、之谓“次”、之谓“房”。这是以日月相会与否而冠以不同称谓。
关于十二星次,为什么要冠以一些形象的称谓呢?古人认为,寿星为二十八宿之起始(角、亢),又称“老人星”,象征长寿。大火原为星宿名。析木为散开之意。星纪含有冬至点以纪日月。玄枵为空虚之义,虚宿之名是由于星象类似废墟之形的缘故;至尧时为冬 至点,遂成空虚之意。娵訾(豕韦)之名,源于分野的配列。降娄为奎娄同音,亦为星名。大梁与实沈之名,亦源于分野的本列。鸭首,鹁火,鸭尾之名,皆以其星象分布之状疑为朱鸟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