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不是“住人的机器” 中国建筑的意境是浪漫的,崇尚自然的,也是科学的
中国建筑的意境是浪漫的,崇尚自然的,也是科学的。早在西周香秋时期创作的《诗经》中,就有了“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这样的描述王官革近洞水、面对青山的建筑领歌。“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杜甫诗)则更加抒发了中国建筑网罗天地、饮吸山川的空间意识和胸怀。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种理想的居住环境:“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狹,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唐代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一诗中,也展示了一派村落环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正是“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的中国择居观。
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土所说:“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的宇宙哲学。”
上述简单回顾中西方建筑观念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中国建筑是通过“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在美学、科学、人伦学、精神学和哲学上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尽管近几百年它那隐含而闪光的智慧因国运衰落而蒙尘垢面,但历史终究会拂去积尘,还其真实面目。中国建筑“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而今天的西方现代建筑的新思潮是“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回归”到“天人合一”这一建筑之〝魂”。
建筑师 Wemer Blaser 更直截了当地说:“阴阳作为一个符号的关联系统,构成了说明(中国)文化秩序的尺度。”
传统的西方文化思想和基本观念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其自然观、世界观、人生观和时间观都有转向东方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从强调“生存竞争”“天人相抗〞转向注重生态平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极力倡导物质文明进而重视内在精神的满足,以求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协调;从绝对尊重个性自由,个人与社会相抗衡,转为个人与群体相协调;从直线式的进化观转向螺旋式的发展观。
西方当代建筑,从源于结构主义哲学思想的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到最近二三十年间出现的解构主义哲学思维及其建筑,在建筑界将它们合称为二十世纪的三大建筑潮流。其中,伴随着诸如:有机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怪异的“野兽派”、以玻璃幕墙为代表的“银色派”等诸多流派,将人们的思想引向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混沌”状态之中。
所滑结构主义是指:“事物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结构主义哲学认为:“两个以上的要素按一定方式结合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休,其中诸要素之间确定的构成关系就是结构。”结构主义思维,其安来源于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和力学三大定律,将“力“视为天体运动和地球上的物体运动源泉,西方现代哲学思维其实质就是“宇宙的力学观”。由此,结构主义被广泛地渗透到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及建筑等几乎所有领域,成为人们思维的一种时代模式。
在20 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普朗克、玻尔等人发展量子力学,牛顿力学就被突破了。接着一段时间,人们认为牛顿力学、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分管不同层次的运动,三种力学合起来可以圆满地说明问题。宇宙似乎还是清楚明确、井然有序的。这时期,结构主义思维尚能维系其生命力。
然而,科学的新进展却改变了人的认识。原来力学给出的确定的、可逆的世界图景是极为罕见的例外。世界是由多种要素、种种联系和复杂的相互作用构成的网络,有着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诸如:天气的变化、河流的污染、袅袅的烟气、飞污的瀑布、翻滚的波涛、流体在管子中的流动,都是瞬息万变,极不规则,极不稳定的景象。三个以上的参数相互作用,就可能出现传统力学无法解决的、错综复茶、杂乱无章的混沌状态,于是,“混沌学”出现了。有人认为混沌学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问世以来,对人类整个知识体系的又一次巨大冲击”。
混沌学说明:“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有序与无序伴生、确定性和随机性统一、简单与复杂一致的世界。因此,以往那种单纯追求有序、精确、简单的观点是不全面的。牛顿给我们描述的世界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量的世界,而我们真正面临的却是一个复杂纷红的质的世界。”
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混沌早有感知,这渗透在中国人的世界观宇宙观及其思维之中。《易经》就是易变思维的集中概括。而在西方是最新的科学成果改变了他们的观念,终于“回归”到易变思维的“混沌”世界观上来。
上述西方基础科学的新进展,动摇了人们所固有的思维模式,稳定的结枃模式必然解体,“解构主义“思维也就呼之欲出了。
解构主义给西方人几千年来所崇拜的、确信无疑的“真理”“思想”理性"“意义”等打上了问号。解构主义认为:“确定性、真理、意义、理性、明晰性、理解、现实等等观念已经变得空洞无物。”
在西方建筑的变革中,产生了五花八门的各种流派。建筑也从单一满足“物质需要”逐渐转向追求“精神需要”。建筑不仅具有“功能”,而且具有“灵魂”。西方从哲学思维到具体科学门类,以至建筑物由确定、明晰、实在,走向“模糊”“混浊”和”玄学”。回归到中国的易变思维轨道上来。
建筑不是“住人的机器”,“建筑是结构表达观点的科学之艺术“建筑是体现在他自己的世界中的自我意识,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在中国古代,这川“宅与人相扶”。“土生土长是所有真正艺术和文化的必要的领城,“像民间传说和民歌那样产生出来的房屋,比不自然的学院派头更有价值”。一所住宅“除了在它所在的地点之外,不能设想放在任何地方。它是那个环境的一个优美部分,它给环境增加光彩,而不是损害它”。房屋应当像植物一样,是“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和谐的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从地里长出来,迎着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