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应用

如何造就精兵?吴子认为,这取决于选择和训练两个方面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精兵为上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是中国传统兵学里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这一点,《吴子兵法》里阐述得比较充分。

吴子论精兵,大体上有三个相互联结的部分:一为,何以应提倡精兵;二为,怎样造就精兵;三为,作“精兵”中的每一个成员,应有什么样的精神态势。

为什么必须有精兵,吴起在同魏武侯的对话里说得十分清楚。

当魏武侯问到“兵以何者为胜”时,吴起对答曰:“以治为胜。”他说的治是治理,就是把军队治理得枕戈待旦,精神抖救,训练有素,效果良好。当再问:“不在众乎,”吴起马上又回答:“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又说;“昔齐桓募士五万,以霸诸侯,晋文石为前行四万,以获其志;秦穆置陷阵三万,以服邻国。”足见精兵之可贵。

如何造就精兵?吴子认为,这取决于选择和训练两个方面

所谓精兵,并非是自命自封,而是有明显看得见的尺度。吴子列举出作为精兵的若干标志,如“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阵,虽散成行”。意思是:军人平时的行为都合乎规矩准则,有礼貌;战事一起,其气魄声势非同寻常,使人见而生畏,有威严;向敌发动攻击后,对方无法抗拒,或因战势不利而撤退,对方也望洋兴叹,无法追击。军队的前进与后退均有节度,或左移,或右转,均能应合指挥上的要求:虽然大军之中,各个部分因彼此隔绝而失去联系,但小单位仍能保持稳定而各自为政;即使有相当一部分离散了,留下的小股队伍也能成行,保持一定的组织体系。

他还强调,所谓精兵,应当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始终不倦的战斗意志。军队上下彼此间能精诚团结,万众一心,相互感召,相互信赖,在行动上互相配合,互相默契,患难与共,同生共死。由于兵员的团队精神明显,因而难使它分崩离析;又因为战斗意志旺盛,虽充分发挥效力又不会疲劳困惫。他断言,像这样的军队,投放到任何地方都无人敢阻挡。此种队伍可以叫父子之兵(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日父子之兵)。

吴子在描述精兵的特征时,使用了不少文学性语言,读起来觉得绘声绘色。

不过,察其思想脉络,不外是以下四点:一、是有突发性的冲击力,如“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等;二是能显示整体优势,如“前却有节,左右应麾”;三是能独立作战,如“虽绝成阵,虽散成行”;四是能持久地发挥战斗能力,如“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上述四条加在一起,成为一支部队战斗力强的明显标志。

如果把吴子对精兵的论述,与上一章的孙子的观点加以比较,至少有两点不同。一是在孙子的学说里比较注重部队的整体优势,不大注重小股部队独立作战:《吴子兵法》里则不然,对后者特别强调;二是,孙子较多地强调军队数量的意义(如“度”“量”“数”“称”“胜”的次序排列),认为数量多寡直接与战争胜负有关;而《吴子兵法》虽然也不曾忽视军队数量,但更多的是强调军人素质。之所以会有这些差别,恐怕与以车战为主的作战形式转入以步战为主作战形式关系甚大。因为在后一种形式中,军人个体的作用和才能容易得到更为充分的显现。

如何造就精兵?吴子认为,这取决于选择和训练两个方面

如何造就精兵?吴子认为,这取决于选择和训练两个方面。

首先是选好兵员。

在中国古代兵书里,恐怕吴子是第一个自觉地把勇敢善战的人选作“兵士”的。他明确说过:一军之中,定有其猛如虎的敢死之士,其力甚大,不以打鼎为重;其足甚捷,不以驰逐我马为苦;拔敌旗而取将,这种人一定会有。他设问,人们何不把这些佼佼者选拔出来,以增加军队的战斗力呢?他还说过:“在普通民众里,表现突出者和平庸之辈是有区别的。作为强国之君,一定要把表现突出;者聚集起来。“这里所指,如“有胆勇气力者”“乐以进战效力以显其忠勇者”〝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者”。假使把这样一些优秀分子“聚为一卒”,只要有三千精說,便“内出可以决围,外出可以屠城”。

不过,吴子又强调:军队里虽不少有出类拔萃者,但一定要有养成和训练方能成就为人才。即所谓〝用兵之法,教戒为先”。谈到教战方法时说:“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干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好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训练的内容,除了军人的坐、起、行、止,队形的左、右、前、后变换外,也包括军队里各个部分的分、合、结、解。吴子并说,只有每一个军人对上述这些变化反复练习,并达到纯熟无碍的程度,战争指挥员才能把武器交给他们。在交授武器时,也应论其所长,因人而异。如身材矮小者,最好让他们手执矛戟,以利近战;身材高大的,,可以让他们使用弓弩,实行远战;体力强壮的人,应令他们执掌旌旗,必要时使其麾旗先登;有勇敢精神的人则派他们持执金鼓,在战场前沿发出号令,等等。总的看来,吴子特别重视士兵之间的个体差异。

同军人的训练相联系,还应十分注重于培养他们的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他说:第一位军人都应作随时献身的准备:“出门如见敌,临战不怕死”;

虽赴汤蹈火,也能在所不群,“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战场上的生和死是相依的,怕死反而会死,不怕死则有可能生还,这就是所谓“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当然,作为上级指挥人员不应把士卒的生死当儿戏。应百倍珍惜士兵的生命,“爱其命、惜其死”。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吴子兵法 精兵 父子之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