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知识

古人效法天地阴阳,“天尊地卑,男尊女卑”也就成了古人的一个社会观点

易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是说男女的不同。古人效法天地阴阳,“天尊地卑,男尊女卑”也就成了古人的一个社会观点,虽然今天我们看,上去这个说法不是那么正确,但是几千年来,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开始,确实是在这种观念下发展的,男权主义色彩较浓。儒家的三纲五常之说,其中一纲即“夫为妻纲”是说丈夫是妻子的模范。模范具有带头和示范的决定作用,是主导的方面。既然是主导,那么妻子就只能是跟从、依从丈夫了。所以我们经常在古装影视剧里边看到很多男人欲得到某个女人,如果有对白的话往往用: XXX,你就从了我吧,荣华富贵...古人极讲究文字意义,这个“从”字里边可就包含着儒家三纲五常的深层意义。用“跟”“顺”“依”等字来表达同样的意思时,我们只能说要么导演没文化,要么说这话的是个大老粗。综观历史,儒家思想当然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对女性的社会属性来说,似乎就没有那么宽容,甚至有些残酷。

古人效法天地阴阳,“天尊地卑,男尊女卑”也就成了古人的一个社会观点

儒家认为男人拥有聪明才智可以成就事业,女人拥有聪明才智则非但不是好事,还是搅乱天下、酿成灾难、祸国殃民的根源。,所以,制造出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观点。“德重于才”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信念,不分男女。中国人对于男性总是主张要以“德”为本,宁舍“ 才”而有“德”,故谓“男子有德便是才”。要骂人,知识分子不爆粗口,但也要说上一句XX人太“缺德”了.至于女性,中国人向来就不重视她们的才学,而重视她们的“妇德”,又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类话。而这所谓“才”,广义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但由于以往中国女性生活圈子较窄,没有比诗词歌赋更能显示她们的“才”,故此“才”很多时候是狭义地指“文才”。这个观点不仅仅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还包含了父权制文化对男女两性的双重价值标准和双重道德标准,更紧要的,这还是一种封建统治的手段,即将女性的“德”与“无才”紧密联系起来,以“德"为由,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将她们置于愚昧无知的境地,从而造成了中国女性上千年间“女憧憧,妇空空”的状态,无论是未婚女子还是出嫁妇人,大都不知不识,头脑空空,懵懵懂懂。以此来确保男权中心主义的统治地位及对女性的压迫与控制。

古人效法天地阴阳,“天尊地卑,男尊女卑”也就成了古人的一个社会观点

光是没知识还不行,还得给女性们洗脑,让她们甘心为男人奉献。于是在提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同时,又把这个“德"进行了细化,量化。提出了“三从四德”的观念。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父母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守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丈夫死了,不能改嫁,而要做个贞节烈女,要是官方承认了,给你立个“贞节牌坊”那你的子孙后代都会“荣耀”万分,苦了的,当然是这位含辛茹苦,做了一辈子寡妇的“贞节烈妇"了。而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这个不仅是长相而是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然后言语.上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等。最后是治家之道,比如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其实“三从四德"不过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的需要而已,并不是女子就应该这样,就必须这样,这是儒家礼教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强加给妇女的道德、行为、修养等等方面的规范要求。在这方面,我们的确是要为女性伸张正义,凭什么就要“男尊女卑”呢?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阴阳 儒家 女命 女性 三从四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