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的帝陵的“风水”格外讲究,加之建筑的配合,皇陵选择及规划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宋陵的这种反常的做法,也是受了堪舆学的影响。宋代建造陵园,很迷信风水堪舆之术,其选址布局就是根据风水观念来定的。当时看风水,盛行与汉代图宅术有关的“五音姓利"的说法,这大概与宋代盛行理学有关,风水理法有所发展。“五音姓利"是把姓氏按五行分归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方位。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利于壬丙方位,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
乾兴元年(1022年)举行宋真宗葬礼,八月六日司天监上言说:
按经书(阴阳堪舆之术的经书),壬、丙二方皆为吉地,今请灵驾(载运棺椁的丰驾)先于上宫(献股)神墙外壬地新建下宫(寝宫)奉安,俟十月十二中时发赴两地惺次,十三日申时掩皇堂(地宫)。
因此,宋代各陵地形东南高面西北低,由鹊台至乳台、上宫,形成了愈北地势愈低的特色。宋陵的八座皇陵依同一制度建造,布局基本一致,每陵皆有兆域、上宫和下宫。兆域,或称莹域,四周植棘机等为标记。兆域内除皇陵外,还有皇后陵和宗室子孙及当朝重臣的陪葬幕。上宫是建筑在陵台之前、南神门以内的献殿在举行上陵礼时,于献殿中用太牢(牛羊、系三牲)作祭品举行礼仪隆重的祭礼下宫则是日常奉飨之所,建于皇陵西北宋代规定帝王驾崩后方能营建陵墓,且要求六个月之内就要人葬,施工时间短促,加之宋陵未利用山势地形,因之宋陵体量和环境并不雄伟壮观。
明代以后,风水学特别注重关于山川形胜的形法,因而明清两代的帝陵的“风水”格外讲究,加之建筑的配合,皇陵选择及规划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郊昌平县北十里处,自公元1409年开始修建长陵,至1644年明朝灭亡,十三陵的营建工程历经二百余年,从未间断过。燕王朱棣在南京登上皇帝宝座后,即打算迁都北京。永乐五年(1407年)皇后许氏死,朱棣没有在南京建陵,却派礼部尚书赵和江西风水术士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