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追求山川自然形势的完美是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成就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陵寝建筑,是家天下的封建帝王及其后妃死后安葬的閟宫,是他们后子孙及臣仆瞻仰敬祀、缅怀其功德的圣地,是纪念性很强的礼制性建筑。
在古代中国,陵寝建筑历来有“筑陵以象山”、“因山为陵”或“依山为陵”的风尚,清代陵寝继承明代制度,也体现了这一传统。各帝王、后妃陵寝统称山陵,都是在经过周密详缜选择、具有完美环境景观质量及地理地质条件的山川拱苞之地,依山附势而营建起来。
比较中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审视明清两代的陵寝建筑,有很多西方学者都敏锐地发现:除了强烈的礼制色彩和大规模建筑组群的空间组织处理方面的精湛造诣而外,刻意追求山川自然形势的完美,细心探究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的有机结合,使整体环境景观予人很强的艺术感染,形成神圣、永恒、崇高、庄严、肃穆而又充满生气的纪念气氛,正是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成就最突出的一个特点。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他对被他评价为“最伟大的杰作”北京明十三陵,谈到自己的体验:“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深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
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培根(EdmundN.Bacon)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movement)的例子就是北京明代皇帝的陵”他指出,依山建筑的陵基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
美国景观建筑学权威西蒙德(JohnOrmsbeeSimonds)在他的《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书中引述奥斯瓦尔德·斯彭勒(Oswald Spcngler)比较埃及与中国古代陵基建筑所呈现的不同文化特征,说“埃及人是在他自己预定的一条不能改变的需求道路上一直走到底。中国人在他的世界里……独自徘徊时,由友好的大自然来引导他谒见上天与祖坟,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风景会这样真正成为建筑艺术的材料”这些见解,当然都是十分客观的,也正确概括了中国陵寝建筑艺术的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