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书房

通过其太极观,建立起“天地万物以无为本”的思想,完成了易学中”以无为本的思想体系”。

前面说到,王弼在强调超越动静、语默的绝对静止的时候,已经把“无”作为“天地之心’,万物之本了。“天地万物,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关。”因其无,才有万象的存在,无是现象世界的根本。

王弼解释《系辞传》“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时,说:

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级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

通过其太极观,建立起“天地万物以无为本”的思想,完成了易学中”以无为本的思想体系”。

这是以其一不用之“一’为太极。太极的内容是“不用”〝非数”,所以又叫作“无”。但它又是四十九之所以成为数并发挥作用,从而得出七、八、九、六之数的根据,此即“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数之极”,指揲著求卦只能以四十九数为其极限。数有形象,所以称为“有”,象征天地问一个个的具体事物。

“无“作为世界的本原,不能用“无”来说明,必须凭借有形象的具体事物显示其成就万物的功用,如同旅法中的“一”,总是通过四十-九根普草及其数目的变化米显示白己的作用一样,这就是“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所以,要在个体事物的极限处,指明个体事物的由来及其赖以存在的根据。后来,韩康伯对此又加以发挥,明确肯定“太极“为无,所谓”太极乾,无之称”,而天地万物是有,有生于无,有依赖于无。这样,通过其太极观,就建立起了玄学派易学“天地万物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体系。

通过其太极观,建立起“天地万物以无为本”的思想,完成了易学中”以无为本的思想体系”。

韩康伯在《系辞传》注中,还通过对“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解释,进一步阐发了这种理论。他认为,道无形无象,寂然无体,,乃“无”的一种称谓,却是有形有象的器物(包括阴阳卦爻和阴阳之气在内)的根源。因为道无形象,处于阴的领域而无阴象,处于阳的领域亦无阳象,可是阴阳依靠道而成形成象,这就是他所说的“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 无阳,阳以之成”,也就是《系辞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照此说法,一阴一阳”并非又阴又阳.,而是既无阴、又无阳.这就是道。道作为虚无实体,不仅是一切有形之物的根本,也是阴阳二气赖以存在的根据。这就进一步宣扬了王弼“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世。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晋书.王衍传    》)的玄学理论,从而完成了易学中”以无为本的思想体系”。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阴阳 太极 无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