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与也
一、概述
在周易的思想体系中,“不相与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易经》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有相互协同、相互感应的一面,也有彼此不相与的情况。“不相与”并非简单的孤立或排斥,而是在整个宇宙秩序和变化规律中的一种特殊状态。
二、“不相与”在卦象中的体现
爻位关系
在六爻卦中,不同爻位之间有着特定的关系。例如,初爻与上爻在某些卦中可能呈现出“不相与”的状态。初爻代表事物的初始、根基,上爻代表事物的终结、极致。当二者的性质差异较大,或者发展趋势背道而驰时,就体现了“不相与”。比如在乾卦中,初爻为“潜龙勿用”,是潜伏、积蓄力量的状态,而上爻为“亢龙有悔”,是过度亢进后的悔悟。这两者之间的发展趋势差异很大,初爻向上升发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把握适度原则,就会走向与上爻“不相与”的境地,违背了事物发展应有的平衡。
卦与卦之间
八卦之间相互作用,有些卦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不相与”的情况。如震卦代表雷,象征着动、震动、奋发,而巽卦代表风,象征着入、柔顺。在某些情况下,雷厉风行的震卦力量与巽卦的柔顺之风可能不相协调。如果在预测人事关系或者事物发展时,出现震巽组合且有“不相与”的迹象,可能意味着行事风格上的冲突,如一个人做事雷厉风行,而另一个人过于柔顺拖沓,两者难以协同合作。
三、“不相与”在人事中的意义
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方面,“不相与”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气场不合、价值观差异较大或者利益冲突等情况。比如在一个团队中,有些人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而另一些人着眼于长期的稳定发展,这两种观念如果不能协调,就处于“不相与”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导致团队内部的矛盾、沟通不畅,影响整体的发展。在《易经》的智慧中,要认识到这种“不相与”的存在,并且通过调整自身或者寻找合适的沟通方式来化解。
人生抉择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面临“不相与”的抉择。例如在职业选择上,有些人可能对充满挑战和变动的行业感兴趣,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稳定、规律的工作环境。如果违背自己内心的倾向,选择了与自己本性“不相与”的职业,可能会在工作中感到压抑、不快乐,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时候就需要根据《易经》的阴阳平衡、顺应自然的思想,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找到与自己相契合的道路。
四、“不相与”与阴阳平衡
阴阳的对立与协调
《易经》的核心是阴阳学说,“不相与”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阴阳的对立性。阴阳是相互对立的,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当阴阳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不相与”的情况。然而,阴阳又必须相互协调,才能维持事物的正常发展。就像人体的阴阳平衡一样,如果阳气过盛或者阴气过盛,都会导致身体不适。在社会关系中也是如此,过于阳刚或者过于阴柔的处事方式可能会导致与他人“不相与”,需要在阴阳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变化中的不相与与平衡恢复
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暂时的“不相与”状态。例如在季节更替中,从夏季的炎热(阳盛)到秋季的凉爽(阴长),这个转变过程中会有一个调整期,可能会出现一些“不相与”的气候现象,如秋老虎现象,炎热与凉爽的交替不顺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阴阳会重新趋向平衡。在人事中也是如此,当面临“不相与”的关系或者状况时,要认识到这是一种暂时的现象,通过自身的调整或者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可能恢复到和谐、相与的状态。
五、总结
“不相与也”在周易的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卦象解读、人事关系以及阴阳平衡等多个方面。通过对“不相与”的深入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还是在处理人际关系、应对人生抉择时,都可以从《易经》的智慧中汲取营养。认识到“不相与”的存在,我们可以更加敏锐地察觉到事物发展中的矛盾和不协调之处,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或是调整自身,或是改善外部环境,以达到阴阳平衡、事物和谐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