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全文下经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彖辞:彖辞的意思是:艮,即止的意思。该停止的时候便停止,该行动时就行动,行动与静止不失时机,这样道路才会光明。艮卦是讲停止的道理的,所以该抑止的行为必须抑止。艮卦上下卦的对应爻相互敌对,而不是相互亲近呼应。所以说不能获得其身。在他的庭院行走却看不到他本人,所以没有灾难。
艮卦彖辞

译文:《彖传》说艮”,意思是抑止。其时应当抑止就抑止,应当前行就前行;或动或静适当而不违时,抑止的道理就光辉明灿。《艮》卦大义是象征抑止,这是说明抑止适得其所。卦中六爻上下相互敌对,不相交往亲与,所以就像不让身体面向当被抑止的私欲,譬如行走在庭院里也两两相背,互不见对方被抑止的邪恶,这样抑止就不致咎害。

注释: ①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四句紧承上文释卦名“艮”为“止”之义,进一步阐说“抑止”之道要适时而用,才能“动静”得当,而“抑止”的道理便因之而“光明”。《王注》止道不可常用,必施于不可以行,适于其时,‘道’乃‘光明’也。”

②艮其止,止其所也:这两句释卦辞“艮其背”。首句谓“艮其止”,则所“抑止”之处为“背”;“背”为应当抑止之“所”,故次句曰“止其所也”。《正义》:“此释施止之所也。‘艮其止’者,叠经文‘艮其背’也;易‘背’曰‘止’以明‘背’者无见之物,即是可止之所也。”又日.•“‘艮’既训‘止’,今言‘艮其止’,是止其所止也,故日‘艮其止,止其所’也。”

③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敌应,犹言“敌对”。这两句以六爻关系再释卦名“艮”及卦辞“不获其身”以下四句。本卦上下对应爻均为同性相敌,故曰上下敌应,不相与”;而六爻相敌对,不相亲与,正同“相背”而“抑止”之理,即卦辞“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之义。《正义》此就六爻皆不相应,释《艮》卦之名,又释卦辞‘不获其身’以下之义。凡应者,一阴一阳,二体不敌;今上下之位,虽复相当,而爻皆峙敌不相交与,故曰‘上下敌应,不相与也’。然八纯卦皆六爻不应,何独于此言之者?谓此卦既止而不交,艾(“爻”阮刻作“加”,据《校勘记》改)又峙而不应,与‘止’义相协,故兼此以明之也。”

既然你已经停在他的背后,怎么会看不到他的前身呢?你不会是遇到武打小说中的高手了吧?其实,这个“艮其背”指的不是人,而是山。连绵起伏的山如同龙伏在那里,孤山如同老虎卧在那里,你无论走到山的哪二面,都好似走在“龙”或“虎的脊背上,怎么能来到它的身前呢?“艮其背,不获其身”是一句古老的歌谣,描写的是山的静止状态。 “行其庭,不见其人”也是一句古歌谣,描写的是院落中的静止状态。院落的两重大门都关着,院落的主人藏于屋中,自然在院子里不会发现有人了。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艮两止也。各止于所,嚮也。见敌应而咎生也。不获其身,不欲彼见于我也。至近而不可通,虽行其庭不见其人。我无见于彼也。不相见也。何敌之有乎,故无咎也。君子之道,无固也,时可止则止之,时可动则动之,消息以时,而道乃光也。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正道不可常用,必施于不可以行。适于其时,道乃光明也。 易背曰止,以明背即止也。施止不可于面,施背乃可也。施止于止,不施止于行,得其所矣,故曰“艮其止,止其所”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彖》曰艮止也”至“其道光明”。○正义曰:“艮,止也”者,训其名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者,将释施止有所光明,施止有时,凡物之动息,自各有时运。用止之法,不可为常,必须应时行止,然后其道乃得光明也。[疏]正义曰:此释施止之所也。“艮其止”者,迭《经》文“艮其背”也。“易背曰止,以明背”者,无见之物,即是可止之所也。既时止即宜止,时行则行,所以施止须是所。“艮”既训止,今言“艮其止”,是止其所止也,故曰“艮其止,止其所”也。[疏]正义曰:“上下敌应,不相与也”者,此就六爻皆不相应,释艮卦之名,又释“不获其身”以下之义。凡应者,一阴一阳,二体不敌。今上下之位,虽复相当,而爻皆峙敌,不相交与,故曰“上下敌应,不相与”也。然八纯之卦皆六爻不应,何独于此言之者,谓此卦既止而不加交,又峙而不应,与“止”义相协,故兼此以明之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者,此举《经》文以结之,明相与而止之,则“无咎”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位穷于上,故“止也”。 虞翻曰:时止谓上阳穷止,故“止”。时行谓三体处震,为行也。 虞翻曰:动谓三,静谓上。艮止则止,震行则行,故不失时。五动成离,故“其道光明”。 虞翻曰:谓两象各止其所。 虞翻曰:艮其背,背也。两象相背,故“不相与也”。 案:其义已见繇辞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艮为止。止之道,唯其时;行止动静不以时则妄也。不失其时,则顺理而合义。在物为理,处物为义。动静合理义,不失其时也,乃其道之光明也。君子所贵乎时,仲尼行止久速是也。灵体笃实,有光明之义。艮其止,谓止之而止也。止之而能止者,由止得其所也。止而不得其所,则无可止之理。夫子曰:“于止知其所止。”谓当止之所也。夫有物必有则,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以卦才言也。上下二体,以敌相应,无相与之义。阴阳相应则情通而相与,乃以其敌,故不相与也。不相与,则相背,为艮其背,止之义也。相背故不获其身,不见其人,是以能止,能止则无咎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以三画卦言之,阳止于二阴之上,止也。以重卦言,之上下内外,各得其止,故曰艮,止也。止非一定之止也。行止相为用,所以明道也。犹寒暑之成岁,昼夜之成日时焉而巳矣。艮者,震之反。艮,止也,静也;震,动也,行也。艮直,坤之初六,可止之时也;震直,大壮之九四,可行之时也。不可止而止,犹不可行而行,其失道一也。是以一动一静,震艮相反而不失其时,则其道光明矣。坎月在东,光明之时也。夫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又曰无可无不可者,此也。彼入而不出,往而不反者,岂知道之大全哉?故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其道光明。此以震艮反复言乎艮也。艮之所以能止者,止之于其所也。背,止之象。韩愈曰:艮为背。夫动生于欲,欲生于见,背止于其所不见也。上下两体,爻不相应,譬则两人震之。初九越五而之上,一人背而往也,九四去四而之三,一人背而来也。五四中爻,体艮中,在门阙之中,庭也。庭,交际之地,两人背行于庭,虽往来于交际之地,然背行则不与物交,无所见也。且自顾其后,不获其身矣,安能见人乎?不获其身,忘我也。不见其人,忘物也。所以能各止其止也。以人伦言之,君止于仁,臣止于敬,父止于慈,子止于孝,以至万物庶事各有所止。古人绣绂于裳,两已相背,其艮之象乎?故曰: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上下敌应不相与,可止之时,故无咎。若施之于他卦,则有咎矣。此以震艮相反推明艮其背也。在卦气为十月,故太玄准之以坚。

《周易本义》(宋·朱熹)

此释卦名。艮之义则止也。然行止各有其时,故时止而止,止也;时行而行,亦止也。艮体笃实,故又有光明之义。大畜于艮,亦以辉光言之。此释卦辞。易“背”为“止”,以明背即止也。背者,止之所也。以卦体言,内外之卦,阴阳敌应而不相与也。不相与,则内不见己,外不见人,而无咎矣。晁氏云:“‘艮其止’,当依卦辞作‘背’。”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艮为时。下艮。故曰时止则止。三至五互震。故曰时行则行。止则静。行则动。动静随时。故其道光明。艮为道路。阳在上故光明。六爻无应予。故曰敌应。阴阳相遇为朋为类。若阳遇阳。阴遇阴。则皆为敌。同人九三云。敌刚。以比应皆阳。故曰敌刚。以阳遇阳为敌。中孚六三云。得敌。子夏传云。四与三为敌。而不释其义。荀爽解之曰。三四俱阴。故称敌也。以阴遇阴为敌。此实易义之根本。明乎此则屯二之十年乃字。此三之比之匪人。颐六二之失类。六五之不利涉。大壮初九之征凶。解九四这解而拇。夬初九之往不胜。九四之其行次且。鼎九二之慎所之。震六五之往厉。皆可观象而得其义。否则不知其所谓矣。此易义之所以终古长夜也。然观子夏传之解得敌。似此义韩婴已知之。荀爽能释之。然可以于上列各爻。任其失解。抑有解而采辑者不合其意而不录欤。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艮卦 彖曰 止也 时止则止 时行则行 动静不失其时 其道光明 艮其止 止其所也 上下敌应 不相与也 是以不获其身 行其庭不见其人 无咎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