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不获其身
一、概述
在《周易》的思想体系中,有着诸多深邃而微妙的概念与哲理。“是以不获其身”这一表述蕴含着丰富的易学内涵。《周易》作为古老的智慧经典,通过卦象、爻辞等多方面的元素来阐述宇宙、人生的规律和道理。其中一些概念涉及到对自身、事物本质以及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而“是以不获其身”正是处于这样一个复杂而富有深度的思想脉络之中。
二、“是以不获其身”的周易类专业知识
从卦象角度理解
在《周易》的卦象体系中,每一个卦都象征着一种特定的情境或者事物发展的状态。当提及“是以不获其身”时,我们可以联系到一些卦象中的阴阳关系。例如,在某些卦中,阴爻和阳爻相互交错,彼此依存又相互制约。就像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或者自然环境中,其自身的定位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围的环境和其他因素相互关联的。如果把自身看作是一个整体,在卦象所代表的大环境中,这个整体可能会被周围的各种力量所影响,从而出现“不获其身”的情况。也就是说,自身的界限在这种大的环境和相互关系中变得模糊,难以完全独立地界定。
以坤卦为例,坤卦代表着地,象征着包容、承载等特质。在坤卦的情境下,个体的存在如同大地之上的万物,万物依赖大地而生存,但同时也成为大地的一部分。个体的身份在这种关系中就不是单纯独立的,而是与大地这个整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不获其身”的体现,即个体的自我认知和界定在与外界的广泛联系中被重新塑造。
从爻辞和义理角度阐释
爻辞是对卦象中每一个爻的具体解释和说明。在一些爻辞所表达的情境中,“是以不获其身”可以理解为一种超越自我的境界。当一个人在追求道德修养或者智慧增长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超越个体肉身的局限。比如在某些爻辞中提到的要顺应天道、遵循义理,这时候个体的私欲和单纯的自我感受就需要被放下。如果一个人总是执着于自身的利益、欲望,那么他就很难真正理解爻辞所传达的更高层次的智慧。只有当他能够不被自身的小我的束缚,才能更好地领悟《周易》所蕴含的义理。
从义理方面进一步说,《周易》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动态的平衡。“是以不获其身”反映了在这种平衡体系中的一种态度。在处理人际关系或者面对社会事务时,不能仅仅从自身出发去考虑问题。例如,在一个家庭中,每个成员如果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家庭就难以和谐。而当成员们能够放下单纯的自我意识,将自己融入家庭这个整体,从家庭的整体利益出发,这就是一种“不获其身”的表现。这种思想在社会层面同样适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如此,只有个人超越自身的狭隘观念,社会才能达到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
与修身养性的联系
在修身养性方面,“是以不获其身”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道家思想受《周易》影响的部分中,强调通过修炼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这种忘我并不是失去自我,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认知。在修身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受到自身的情绪、欲望等因素的干扰。例如,当一个人被愤怒的情绪所控制时,他的行为和决策往往是基于这种情绪下的自我意识,而不是理性的判断。而“不获其身”的境界要求人们在修身时能够觉察到这些情绪和欲望,但不被它们所左右,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的增长。
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儒家倡导的仁人君子之道也与“是以不获其身”相关。儒家认为君子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这种仁爱之心的培养需要超越自身的利益考量。一个真正的君子在行动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是为了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公义。这就要求君子在修养自身时,能够放下对自身的过度关注,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与社会的道德标准相融合,实现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这也是“不获其身”在儒家修身思想中的体现。
三、总结
“是以不获其身”这一概念在《周易》的知识体系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无论是从卦象、爻辞义理还是修身养性的角度来看,它都体现了《周易》对于自我与外界关系、个体在整体中的定位以及超越自我局限的深刻思考。通过理解这一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周易》所传达的智慧,在处理人际关系、提升自身修养以及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古老的智慧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学会在各种复杂的关系和情境中,超越狭隘的自我意识,追求一种更加和谐、智慧和有意义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