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课堂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具有整体直观性和模糊含混性、变易和谐性与封闭保守性并存的特点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从哲学思维的二重性来看,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深深地打上了辩证法的印记。

总的来说,它具有整体直观性和模糊含混性、变易和谐性与封闭保守性并存的特点。

整体直观性和模糊含混性。中国哲学注重整体直观,把整个世界,天地人都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总系统,把人类社会也看成一个整体系统。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和五行原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整体。西汉初,董仲舒将它统一成一个整体。

他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有天人相合和天人相分两种观点,但天人合一始终是主流,相分的最终归宿也还是合一。王夫之说,“天之天”与董仲舒“人之天”,虽然“离形异质”,“不可强合”,从实体到内在本质都不一样,却可以“相继”“相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天之天”可以转化为“人之天”,人还可以“造命”“相天”“胜天”,即可以人化,认识它,改造它,超越它。基于此种整体观,中国哲学倾向于从宏观的角度,用内省直观的方法去把握客体,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境界。儒家主张“内省”,镇独。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具有整体直观性和模糊含混性、变易和谐性与封闭保守性并存的特点

孔子有“吾日三省乎吾身”,孟子有“尽心”以知性、知天,荀子有“虚壹而静”以“解蔽”,这条主观内倾的认识路线,把道德修养和认识活动视作一事,看作是追求至善至美人格境界的手段;道家主张“玄监”、体道,老子的“不出户”不窥牖”,庄子的“坐忘”“心斋”;玄学家的“得意忘象”“得意忘言”,把它看作是追求一种酒脱自大无为境界的手段;佛家的直指人心,机锋棒喝,顿悟成佛,把亡看作是追求涅樂境界的手段,都是这种整体直观性的突出表现。这种世界观和认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辦证法因素,在现在仍然具有极重要的伦理认识和审美意义,闪烁着夺目的智慧光芒。

但同时,整体直观又带来了模糊性和含混性,妨碍了思维向精确化、理性化的转换。

中国哲学认识论有一种主客不分的倾向。表现之一是整体直观妨碍了思维的精确化。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往往满足于对世界作整体的观察,对尚不清晰的世界图景,主体则往往用感性经验,用内涵含混、具有极大包容量的命题水加以填补,作为解答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等一切问题的方程式,如“一阴一阳之谓道”,但正如阿玛地所说:“能够回答一切的方程是什么也回答不了的。”它实际上并不能揭示世界的奥秘和本质。面对现实世界的复杂联系,有时甚至不惜用幻想、臆测加以把握。战国时屈原在《天问》中饱酶诗人的激情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但问题本身只是一种整体直观,且缺乏具体分析和明哳的见解。

表现之二是直接以主体代替客体,将客体主体化,妨碍了思维的还原分析。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具有整体直观性和模糊含混性、变易和谐性与封闭保守性并存的特点

在中国哲学中,有一种引人注目的倾向,就是认为客体就是主体,把认识客体转换成认识主体。《中庸》的“不诚无物”,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程朱的“心即理”“性即理”,陆王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就是直接把主体对自身的直觉情感、心理体验赋子外在的客观对象。这是用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代替对客体对象性的认识,使之缺乏一种向外拓展的面向客观世界的品格,妨碍了还原分析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

表现之三是整体直观代替了思维的理性化。这就是通过对世界整体的直观领悟,而不是通过概念分析和语言表达把握对象和认识真理。简言之,重意会而不重言传。如《中庸》“诚”的功夫,孟子“尽心”的功夫,朱熹求“豁然贯通”的功夫,陆象山、王阳明“发明本心”“致良知”的功夫,老子“涤除玄鉴”的功夫,庄子“心斋”“坐忘”的功夫,王弼“得意忘象忘言”的功夫,禅宗“直指人心”的顿悟功夫和“扬眉瞬目”“手足运奔”的棒喝功夫,都带有这种非理性化的色彩。

变易和谐性与封闭保守性。中国哲学认为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这样一种趋势,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董仲舒 中国哲学 中庸 孔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