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应用

易道与天地中互:易之道,是天地自然之道,也是天人合一之道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易》道与天地人中互,可简称为易道中互,就是指《易》学的天地人三才合中互一,易互合为中心之一○,有如中之一竖|,其如一子午线,又有如太一太极。

易道与天地中互的易道,就是“易”为日月阳阴的易学易理,也是指阳天阴地,道是指道式,亦包含天地人的三才道式,而中互,可以是指人道,亦可以是指天道与地道交互于中正而为太一或太极的说法。而这里特别提出命名为“中互”,除了因为中互是特指阴阳或中正、中和作太极式的均衡和谐之外,其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及对应象数等主面上的对应。是太一与极九所结合的太极居中正的交互变易的又一种新式称谓。

可以说,就是大极阴阳五行八卦的中互(含中正、中直、中一)部分,其同时体现“中、正、互、直、一”的特性。

《系辞》传说:“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在《周易》流传至今,借《易》以诠释或阐发的学者很多,从而形成了近似相通的一些概念。例如,既有说易和、太和、易中、中和、中正、中庸、易一、太一、极一、中一……的概念,其实质是相近或相同的,只是名不同而义相近。于天、地、人三才或三道而言,则人道是为中正之道,是为万物生灵之道。以笔者来看,而这人中之道,正是居中而得天与地的阴阳二气而圜生不息,这个人中之道,同时是阴阳极变必经的孵化状态,是阴阳各种易变化而离不开的中心地带,是阴阳互交和合归一太极的趋势区域,是气功所说的元气粒子与信息,是虚隐的河图洛书中的数理,是时空缩张维联的虚一中心。

在我国古今有很多书籍内都会有记载及天人合一生命之道的说法,这其实就是人中的说法。此称谓为人中,是相对于天为上,地为下,故而言之人为中,此人中包括万物生灵。

在《易经图典举要》中记载说到,清代刘一明在《周易阐真》书中说:“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注:这里的中字有近乎虚空之意,表象近似日字之内中心点,故心者,实多指日之中心,此日指如太极象的性光或回光,取中有贯通、均衡、融和的义理)。“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篆文中字从〇从|(注:此|读一,不该读竖),在人即秉篆之良,为至善无恶,圆明不昧之物,所谓‘先天真一之气’者是也。○中有「,浑然天理,一气上下,流行不息之义。且1在O之当心,Φ(注:此中读中,古中字形与西方字母Φ近同)左为阳,右为阴,即河图左阳右阴,一气上下之象。薛道光曰: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寂寥即〇,万象主即1,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故谓‘中’。是中也,不偏不倚,无前无后,无背无面,无头无尾。非有非无,非色非空,虚圆不测;无象而能主宰万象,无形而能造化有形;生天、生地、生人物。在人非四大一身之中,非中外之中,无方所,无定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浊得,古人推其理而肖其形,强名之曰‘十字街’,曰‘四会田’,曰‘通衢路’(注:如古‘行’字),曰“戊己门’(注:如古‘回’字)、曰‘元牝门’(注:如古‘牝’、‘佛’字内若含‘丿ㄧ’形),曰‘元关窍’,日‘生杀舍’,曰‘刑德门’,曰‘生死关’,曰‘阴阳户’,曰‘性命窍’,曰‘天地根’,曰“人兽关’,日‘悬胎鼎’,曰‘造化炉’,名号多端,总而言之曰‘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亘古圣贤仙佛,皆从此中生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盖此中乃性命之根,在先天性命如一而为中性命,在后天中分而为性命性中命,其实后天中返出先天,性了命凝,性命归根,仍是一中。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谓‘元牝’(注:有本为‘玄牝’,其表象符请参考古字典,玄指阳性幻引而聚集,牝指阴性生化而离散,亦有指玄牝为元气神等),元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紫阳(注:指张伯端,字平叔,得法后改名用成,号紫阳,时北宋天台人,集儒、释、道各家之长而善主道,著有《悟真篇》)云:‘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谷神即中也,元牝为阴阳,即性命也(注:于气功而言性命,可分为阴阳两个相关概念,性命一分为二分为性与命,是指性宫与命宫,性宫位于天目内的松果体,其主出异常性能,为元神之性根,其系于心;命宫位于肚脐下三寸内的虚体丹田,其主养骨肉血气,为身躯之命本,其系于肾;两宫形成的小周天是为人中之道;亦有以心处之膻中内为中丹田;然应为任督之小周天合冲脉之虚中玄道为性命之中互合升。此之中可为中冲。谷神,各家注解不一,多指虚的元气神等,然而笔者认为皆不尽本义,此须从谷神本字表象拆释方可明了。谷字从八从人从口,有如人之目鼻口之可闭启,特假借呼吸与谷食,谷加水为浴,加欠为欲,加人为俗,加宀为容等,后天隐指修炼从目鼻口为关键,上中丹田为二八之极象合而为口之下而中向上冲,上中丹田如两八卦位形之合而为玄,下丹田如黄中腹位之牝怀,故有虚怀若谷之说,也有玄牝指金丹玄珠;先天为乾天坤地之根,即阳出百会阴入会阴之俞穴;谷原甲本为浴字,有指沐浴阳神洗清阴神之意,通行本谷则兼有冲虚意;凡人所借以生者水谷也。此神字,应指灵动的机理功能,估可为今之新陈代谢,应受潜意识及植物神经所管;另鼻口之交中处,为咽喉位,近舌头位更是任督二脉接通之处,为释道两家最难气通之又一关键所在。《灵枢经》曰:天谷元神,守之自真。故谷神者,又为天元之灵炁也)。谷神不死,中含性命,元化立基,性命成中。守此中者,圣人也;失此中者,凡人也。圣凡之分,只在得失之间耳。一切常人,为气质所拘,为积习所染,性命分居两处,中有亏损,日亏曰损,性乱命摇,神昏气浊,将中之原物,全然失却。中一有失,性命无本,形虽动而神已丧,焉能长久乎?三教圣人以中为本者,欲人执守此中,保全性命耳。“中’之一字,为修道者始终之要着,筑基在此,采药在此,烹炼在此,温养在此,进阳在此,退阴在此,结丹在此,脱丹在此。七返九还,无一不在此。但这个中,人不易见,亦不易知,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守;有心求之,则落于色相;无心守之,则入于空寂,均非中道。真正之中,非有非无,即有即无,非色非空,即色即空,不落〇偏,于恍惚中求,于杳冥内寻,庶乎近焉。天下学人不知此中是个甚么物事,或谓‘黄庭穴’,或谓‘天谷穴’,或谓‘百会穴’,或谓‘绛宫’,或谓‘明堂’,或谓‘咽喉’,或谓‘两肾中间’,执守幻身穴窍,便谓守中抱一,妄冀长生,不但不能长生,反而促死,哀哉!儒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又曰,不偏不倚之谓中。道曰: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又曰:阴阳得类归交感,二八相当自合亲。释日: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无头无尾,无背无面;又曰: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凡此皆言中之实落处也。若人能于此等处留心,极深研几,就正于真师,认得真正之中,将往杖子,穿在牛鼻孔内,立登彼岸,绝不费力。从此直进大路,缓步而行,终有到家之日。《经》云:“得其一,万事毕’,岂虚语哉!”

易道与天地中互:易之道,是天地自然之道,也是天人合一之道

易道与天地中互:易之道,是天地自然之道,也是天人合一之道

刘氏将天地人以中一而贯之,并言及性命之学而全于一中字内,刘氏所言甚是。其实无论是儒家的中一,还是道家的太一,又或是佛教的虚一,等等,其实都是同一概念事象的不同称谓罢了。例如,耶稣讲“洗心移性,默祷亲一”,老子云“修心炼性,抱元守一”,孔子曰“存心养性,执中贯一”,释佛说“明心见性,万法归一”,亦曾有善人讲“死心化性,万教归一”,笔者则言“相易性命,互心中一”。各教之说惟易学不存在宗教的色彩,而义理存于各教之中。但总而言之,其实则是間道之中一,故刘氏的诠释精湛而又确实是有其道理。这中字,如于道易的太极、太一而言之,其如来知德或改画的太极阴阳图中心的太极太虚混圆显中;如于儒家而言则是中正、易和;如于佛教虚中而言之。其如六轮或七轮三脉的贯中之轮(其即如同道家的小周天与冲脉互合)其中,佛家的三脉成六轮七轮,可配应对为三爻六爻或七爻卦。其有如道家的任脉督脉之类的奇经八脉,其中任脉循行胸腹正中,督脉循行腰背正中,任督脉相联就是小周天:其如○中1一,又犹如《易》学的六受卦象的上下于中|交互。佛家顶轮,道家称为诸阳首。是为百会,顶轮有三十二根气脉,如雨伞状于间脑向外分散,是元阳神将出窍处。眉间轮(或额轮),道家称为天日,印堂、上庭、上丹田,其内松果体为泥丸。喉轮,为眉间轮至喉结,佛家言其共有十六根气脉,象倒伞状;道家称为任脉主管部位。

称为任脉首,为十二重楼。心轮。神秘学者称之为法轮,道家称之为腋中、中庭、中丹田,共有八气脉。脐轮(或太阳轮)。就是肚脐内部区城,道家称之为丹田、下丹田、下庭、黄庭,于腹前上是为肚脐,中为脾胃,于背后中下是为命门,中上为肾区,合是为带脉区,是神经丛中心带,向外分散有六十四根气脉,海底轮,就是会阴区域,道家有言为膀胱于阴处一阳生,此认为此处为元阴神出人处,为病气浊气于小周天排泻处,大周天则为脚底涌泉穴。又有说梵穴轮,此轮在人体之外,位于头顶轮上方,佛道认为是人修炼成仙佛的象征,即开通了特异功能。为元阳神已可出窍的征象。另外、左、中、右三脉近似各三阴阳经合,或督脉与左右阴维脉,阴跷脉,总体面言,佛教的三脉七轮。其实是与道家的奇经八脉是有其相通之处。如以易学六爻卦对应而言,如下页图所示(其它的变通变化对应图请参阅后面的图说章节),初受对应为气脉数2,二爻对应为4,三受为8,四爻为16,五爻为32,六受为64,上下无间均可对应为0.若以重卦六爻对应易数理图示作对应,佛教脐轮的六十四气脉位,于坤卦六爻而言,其于六二受应的4,于数64的回归数而言之,亦互合4数。

在图示中是以六爻坤卦为例,刘氏所说的中一。其实就是卦符象内的中间贯通上下各受的虚空位置,也是卦体中间竖向纵位,合卦外围为圆,与虚!合〇则是为中字,如是虚|与虚一合则是为十字,其易变则为卐字,这也就是为何易学人中一虚而不见,但其中字之义理隐在其内,也正是不同学派而言名不同之故。若以洛书表象为米、田字,河图为回、日字等,故合之可为中字。

图示的中一,如同笔者提出的“互”字,实为互合为一,即中一为互一也。笔者以互代十,代一,代中等字,实有其象数义理的特殊用意,以十字言,是为阴阳交互是分居于四而二合为一,以一字言,是太虚板一也,是一阴一阳已二合为一。以中字言,左右阴阳归中上也。这些虽然义理象形近同。但于气而论之,互字则较明显地表达气之旋圜,且互字如画写成中间近圆圈大小,上下首尾及横笔划细短,则其又是近手中字:其于太极阴阳图对应字的形象而言之,则互字更较中字,及其它符号更接近,如以互字与正反卐字作比较,其理实则一样是表象气旋圜道,不同的是佛家卐字表象旋外,此以互字表象旋内。且于宇义而言,互字更可引申有:互变、互合、互交、互通、互易、互对、互反、互相、互助、互补、互动、互参、互体、互用、互十、互中、五一、互归、互旋…---各种意思。其于数理面言,互字还含上下两二交互合于中一,其又是一阴6与一阳9敷字符的组合字,互字虚掉上下两横,中上部形象6字,下中下部形象9字,这是上阴下阳数的反体反用,实理是应上为阳下为阴。其6与9数字合中的中空之象,既表言亦表图(古文字写法有近乎中间是近圆形),如以美术手法,把互字上下两横一笔变通画写成上下半圆,这就是与太极阴阳图形的道旋图十分近似了。如变形写法。亦近手五行的五字。古述阴阳近称之为辩证法,其实又是有称之为互辩律。又有,互字古字与玄牝的玄字有相通之绞形处,故此,取用“互”字,实际是有其独特的综合的表象含义,这里的互字,主要是引申表示为阴阳二合中一虚空,而旎圜太极之象数义理的涵义。当然。如果把互字上下表象阴阳两笔虚掉,实则又是中字面已。故刘氏称的中一,此则称之为中互是也。而各易之融和综合。亦可据此合称为互易。

易之中互,如以中互的方式作易卦序象的排列,其主要又包含阴阳两面的对反与交互式。读者可参考前面的易序象等的章节。

易道与天地中互:易之道,是天地自然之道,也是天人合一之道

为更好地看清楚作理解,以下图示特作较大比例。这个“易互中合图”的易互中合的意思,即是简称指“中互”的含义。图中的“互”字(包含中字的交中一含义)所表象的太极阴阳鱼图,就是与后天八卦

阵相对应的逆时针的逆向旋圜图示,其对反之象,则如先天八卦阵之形。图示中亦同时列举了部分与“互”字或“中”字,性质符形待相类似性含义的字符。图中所引用的太极阴阳鱼图,是经改善的新先天顺旋与后天逆旋的“易互太极图”。此中的易字,已作包含阴阳两仪意思的阴阳鱼在内;互字,包含有6、9的象符形与数理;太极,包含有太一与极九的象数;易互太极,就是相互易变均衡赵向于中正的太极和谐。

易道与天地中互:易之道,是天地自然之道,也是天人合一之道

老子《道德经》所说之“玄牝”,综合以先后天太极图,笔者另有新的见解如下:玄者,从“亠幺”也,“亠”者,上也,如“六”之“上”也;“幺”者,绞丝也,古金文为“8”形字符,小篆作“亠8”合,如幻系之虚乙丿(撇)小也。“8”符,表象为先后天太极阴阳图之上中下交弦也;如西方无穷之“∞”符,如佛家为“卍”符。玄,天无始也,能象天之玄虚气也,故黑而有亦色(引《说文》),其笔画数亦合天干半之五数。

牝[pin]者,从“牛匕[bi]”也,“牛”者,大牲生也,虚“生”下“一”也(粤俗语有牛一喻指生日);“匕”者,雌性动物的标志,虚“化”之“亻”人也。牝,地有母也,能象地之生化实体也,故为畜母(引《说文》),其笔画数亦合地支半之六数。

玄牝互合,数画为五六之和十一,即后天内土,先天北阴,为太极和无极也。

“男露其牡,女张其牝。”(汉·东方朔《神异记》),故男女性器为牡牝也。化古字为“匕”,会意,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为相应玄字符号“8”,牝亦按义特从对应作符号“)(”,即“八”字符形,而对反变为“()”符,表象为先后天太极阴阳图之左右开合弧形也。如此,玄符号“8”可引申表象元气、阳性、男性牡具及精子等,牝符号“()”可引申表象形体、阴性、女性牝穴及卵子等。这与笔者第一篇描述的以0与1构成的阴阳性符十分相似,故符号“8”之简化缩合可以太一之数1作替代,然而“8”所表象的圜道,并非是简单的1所能更为表象,符号“∞”与“8”实同,“8”又能表象中1之正。

欲想用肉眼观玄牝无有之混沌恍惚,观日月星晕则是,或读者可观旋转着的阴阳仪图,即为若无若有了,其有如视开着的电风扇一样,是近乎透明的。亦有道家指玄牝为二肾,谷神为元阳真气。天玄地牝者,若乾玄坤牝。玄牝是为天地根,乾道为天,坤腹为地,玄牝有如百会与会阴穴,即人体之子午线之上下穴窍冲虚通合而为谷神。也有玄牝指金丹玄珠。

易道与天地中互:易之道,是天地自然之道,也是天人合一之道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天人合一 周易之道 天地中互 天地自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