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数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曾经被普遍地加以应用
科技之光
《周易》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
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力量,是财富。谁拥有了它,谁就拥有了独立、自主、富足、强盛,拥有了国格和人格。
公元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居于世界科技发展的前列。现代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卓越创造力感到十分惊奇,他曾说过这样一段令人深思的话:“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的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 573 页。)
爱因斯坦的惊奇,发人深省。中国古代没有发明形式逻辑体系,现没有严密系统的实验科学的体系和方法。那么,中国古代的科学家所做的举世公认的科学技术创造,究竞是以什么为基础?他们究竟掌握了什么神奇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方法?这个答案是:以《周易》为主的中国古代哲学及思维方法是古代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基础。
古代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方法,同他们所具有的优秀文化教养有紧密联系。这种教养是多方面的,而《易学》思想的熏陶,可说是其主要方面。自秦汉以来,《周易》作为“六经之首”和“三玄之冠”,几乎人人必读。历史上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大多崇《易》、学《易》,有的本身就是易学家。《易》中的哲学与思维方式对他们的发明创造起着巨大的启迪作用,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周易》整体性的思维模式,帮助古代科学家建立了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发展观,建立了以人为主的“天人合一”的人生观。《周易》的“易变”思维,帮助人们建立了万物变化日新、“物极必反”的辩证观念,建立了仰观俯察、开物成务、穷理尽性的认识论原则。《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光辉命题,精蕴着古代人朴素的辦证法和方法论,古代的天文学家、化学家、医学家 数学家等,无不从中吹吸着精神营养,受到启发。他们虽不懂得实证力法,不懂得形式逻辑,却十分懂得以《周易》为代表的古代辩证逻辑。加之经验直觉式的无数次的实践经验,使他们同样达到了古代西方科学家所做的创造发明,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周易》是一把金钥匙,古人正是用它打开了宇宙迷官的大门。
《周易》的象数思维对中国古代科学思维的发展更是起着重要作用。象数思维其实是一种形象思维,它运用卦象、爻象、物象、实象、虚象等,取象比类,触类旁通,以推动理性和科学思维的发展。我国古人的思维过程一—把握思维客体,加工思维内容,概括理性认识等一—大多都通过易学象数的推衍程式来完成。
象数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曾经被普遍地加以应用。
天文学家,借用象数显示星体的方位、周期;历法家用象数描绘日月往来、阴阳消长、四季物候变化的节律;医学家用象数来描述人体脏器和生物节律;化学家用作卦来论述丹鼎炉火及物质转化;律乐家用象数表达律吕音节的损益法则…•因此,要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发展做一个全面探讨的话,那么,《周易》及其哲学、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应是研究的首要问题。
但是,《周易》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子,学者们见仁见智,迄无结论。总的来看,那种将现代的知识强加于古人,认为现代的计算机原理、遗传密码学等“古已有之”,,进行无端比附的倾向是令人忧虑的。即使《周易》对古代科技有深刻影响,也应当进行历史的具体的分析。把《周易》思维方式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联系起来,从现代自然科学的角度去整理研究这份可贵的精神遗产,进而较全面地揭示《周易》与科学的关系,是我们对这本经典著作应持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