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课堂

《周易》与天人合一 天人关系(自然同人类的关系)是人类伊始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感受到的基本问题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天人关系——道法合一

《周易》与天人合一

天人关系(自然同人类的关系)是人类伊始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感受到的基本问题。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刚刚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既在自然界中存在,又面临自然界的威胁。人们面于改造自然界能力低下,不理解自然,只能凭借自身的感觉和幼稚的幻想去推测自然,于是出现了万物有灵论。原始人以为,日、月、风、雷、水、泽等每一自然物都由一个神灵来主宰着。中国原始神话和由神话士壤中孕育的祭神歌舞曲,如《楚辞•九歌》就是这种观念的表现。这种对神的崇拜,实际是自然崇拜。以后随着人们接触自然范围的扩大,认识自然需要的加强,又出现了统一主辛自然,主辛人类的至上神一—天神观念。这种天神观念具有两重性:从天神是自然界的主辛来看,它表明人类畏惧自然。人类巴经把自身同自然界分肉出来,把露一公人天自然界及其主宰——天神视为人类的异在。这是人类在与自然漫长的艰苦抗年中获得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可说是“天人相分”思想的源头。从天神是人类的主率来看,它表明,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无力征服自然,不得不依附自然及其主宰一天神。这可以说是“天人合一”观念的滥筋。

《周易》与天人合一  天人关系(自然同人类的关系)是人类伊始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感受到的基本问题

到了奴求制时代,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统治,把天神作为本阶级意志的代表,于是,“天人合一”观念中注人了神学天命论,成为阶级统治的思想工具。这在现存的夏、商、周三代文献中有着明确的记录:

有扈氏威侮五行,念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子恭行天之罚。(《尚书•甘誓》)

格尔众庶,悉听联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汤誓》)

天生丞民,有物有则,民之秉葬,好是懿德。(《诗经•丞民》)

从《甘誓》和《汤誓》看出,夏商两代的统治者把自己的意志说成是对天的意志的服从,可以说是“天人合一“观念的萌芽;而《诗经•丞民》却认为人的懿德木于天赋,这可谓比较明确的〝天人合一”思想丁。我们还应看到,夏商周三代的天,失去了原始自然崇拜观念中的自然之天的含义,己经转变为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有人格的至上神,这就为古代“天人合一”观念埋下了神学唯心主义的种子,深远地影响着后世的思想文化。春秋未期,孔子虽然处于怀疑天命论的社会思潮之中,仍然不能摆脱“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这一传统思想的牢笼。到了战国中期,孟子承袭着三代统治阶级的神学天命观,在论及帝位由传贤到传子的转变时,认为尧舜传位于贤和禹传位于子,都是禀承天神的意志“天与之”。

《周易》与天人合一  天人关系(自然同人类的关系)是人类伊始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感受到的基本问题

他说:“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孟子 •万章上》)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孟子还对三代“天人合一”观念作了明显的修正:他极力称道《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把人的感知能力和天神相沟通;又强调人的思维能力禀受于天,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孟子•告子上》)。他还指出:“存其心者,知其性矣;知其性也,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 •尽心上》)孟子认为,人通过内省(尽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精神(知性)可以达到对天的了解。这里的天已不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至上神的概念,而是因人的主观精神的发扬(尽心知性)从而达到与绝对真理同一的理念境界。可以说,孟子在天的概念中输入了义理性内涵,使天具有“绝对理念”的意义。孟子“尽心一知性—知天”的“三段论”既是主体人对自身的主观精神的认识过程,又是人的主观精神自觉发扬过程,它属于神秘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天人合一 天人关系 孟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