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内核“天人合一”思想:天为父,是生命之源;地为母,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础
《易经》的内核——“天人合一”思想
古人将人和自然看成一个有机整体,认为人和宇宙万物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是万物之“灵”,是宇宙之精华,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天人 合一”是大小“两个宇宙”之间的固有联系和内在统一。
天地与人的关系
《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万物“统”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 对立统一,但它毕竟是“顺承天”的。天为父,是生命之源;地为母,是一 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础。人在天地间,与它们不可割离。尽管人受天地所生, 只是万物中的一员,但人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超越万物的感情和理智,这 种灵性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用《易经》的话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 天地之宜。”天地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类在从中汲取能量的同时 就要“裁成”、“辅佐”天地顺利地运行,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宗旨。
“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
天地有其运行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有其运行的规律,不是哪种规律顺应另一种规律,而是两者相互对应、并行不悖。它们的关系的本质是“映射”, 而不是“决定”。所以“人之命,天注定”的说法不正确;“人定胜天”的观 念也狹隘。将天与人平等、辩证地结合才符合“自然大道”。也正是因为天道 与人道的“映射”关系,我们才可以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的运行来预测人类社 会内的事情。如:衍生于《易经》的星象学认为:天空中某颗星星的明暗发 生了变化,人类社会中的某些事物也会发生变化。不是星星的变化决定人的 变化,也不是人的变化决定星星的变化,而是两者受一种统一的规律支配, 同时变化。
《易经》描绘的这种“映射”的规律把整个宇宙都襄括在内,使所有事物 都处于普遍联系的链条中。这种“全息性”或“相互感应”的思维模式构建 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亨、物在内的不可分割的世界。理解这个道理便会 用整体、辩证、全总、系统的方法去思考和行动,而不是把事物割裂、孤立、 片面化。
为何会有“天人合一”
为何会有“天人合一” ?遵照这种“合一”的规律,我们应该怎么做? 宇宙如同一个巨大的流动漩涡,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会形成特定的时空场, 它与此时此地诞生的小漩涡(人)的能量场有关联:一方卤,小漩涡生干大 漩涡中,并追随其运转的大趋势;另一方面,虽然单个的小漩涡对大漩涡的 影响极其微小,但作为大漩涡的组成部分,所有小漩涡的能竜:共同构成了大 漩涡的运转动力。
人的这种能量场被佛陀称为“小宇宙”。小宇宙是人天生就有的,产生后 一般不会再有大变化。而时空场却随宇宙运行而变化不止。小宇宙的能量虽 然难以直接影响时空场的大趋势,但它若能与时空场保持协调,即“顺势”, 就会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两者的内在协调、映射、统一,就是“天人合一”。 因为时空场玄奥而难以观测,被视为“天意”,其中奥秘被视为“玄机”,总称“天 机”。借助神通或各种预测术可以发现、预言“天机”。
俗话说“泄露天机遭天I逍”,其实“遭天隨”并不是因为“天”发怒,而 是泄露的方法不对。预言天机常会造成人心骚动,这引发的连锁反应也会殃 及预言者自身,所以说“天机不可泄露”、“察见渊鱼者不祥”。
古人认为,是否该泄露天机取决于“德”。宇宙运转的根本规律被古人称 为“道”,它高度抽象,难以名状;人在宇宙中顺势而为的品性被称为“德”。 对“道”的了解和对“德”的把捤若达到一定程度,不仅能识破天机,还能 在宇宙的大漩涡中顺势借力增强自身小宇宙的能最。
顺应“天道”与学习术数
古人认为:“天道”有众多侧而,以顺应天道为目的的术数也就有众多分支:要顺应居家环境的天道,可以学风水学;要顺应时空方位的天道,可以 学奇门遁甲;要顺应社会和人生的天道,可以研读《易经》原文;要顺应个 人命运的天道,可以学四柱学;要顺应生活中具体事态变化的天道,可以学 六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