筮法哲学是如何表达太极宇宙本原状态的?筮法哲学与道家思想的差别在哪里
《周易·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把宇宙的本原解释为太极。对太极的解释,郑玄说:“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虞翻说:“太极,大一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一一”字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些都说出了筮法哲学中太极概念的本意。在此基础上,金景芳先生说:“太极就是太一,这个一是整体的一,绝对的一。”张岱年先生说:
“太极即是天地未分的原始统一体,《系辞上》以太极为天地的根源,这是一种相互的唯物论观点。”
筮法哲学中以四十九根蓍草代表太极这一宇宙本原状态,也就是把宇宙的本原追溯到太极这一层次,而且只到太极这一层次,这就否定了世界是被创造出来的这一说法。在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这个基本问题上,筮法哲学肯定存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
《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所说的一,是指天地未分的统一体,也就是筮法哲学中的太极,是四十九根蓍草合在一起时所代表的状态。二是指天地,也就是筮法哲学中的两仪,即“分而为二以象两”。三是指阴阳与冲气。可见,道家哲学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这些命题与筮法哲学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说法完全一样。
问题在于,老子在一的前面加上一个道,认为“道生一”,在“有”的前头加上一个“无”,认为“有生于无”,等于用一个反命题将筮法哲学中的正命题否定掉了。筮法哲学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有”,是太极。道家哲学认为宇宙的本原不是“有”,有的前面还有“无”的状态;不是太极,太极的前面还有“道”。这就否定了筮法哲学在宇宙本体论上的唯物主义观点,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在哲学的最基本问题上,筮法哲学与道家哲学不仅不一致,面且是根本对立的。
关于道是什么,《老子》第一章开宗明义地提出“道可道,非常道”的命题,它实际在告诉人们,它那里的道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两个概念。一个道是非常道,是“可道”之道,也就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另一个道是常道,不“可道”之道,也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道。而这个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道才是“道生一”的道,是代表宇宙本原的道,这种道与德结合在一起。
关于这一点,《管子》讲得最为透彻:“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道,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也就是说,它寓于世界万物之中,每一种事物都是自己的特殊道与德的统一。各种事物是可变的,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有规定性的,因而各种事物所赖以存在的道与德,即它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可变的,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有规定性的。
常道是宇宙本体。虽然老子承认它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但他还是在书中尽可能地描述了它的性质。《老子》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第四十章:“道隐无名”。所谓无名,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性,也就是前文中所说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种说明实际上并未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什么作用。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瞻,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道,随之不见其后。”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不管这个道的哲学意义是什么,它超出于天地万物之外,即是独立的,没有对偶的,也是在天地产生之前就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的,道作为宇宙本原,实际上是老子虚构出来的东西。
总之,老子的道有宇宙本体和事物具体规律两个哲学含义。前者是常道,后者是非常道。面在筮法哲学中实际上只讲了非常道,即事物的具体规律,而没有涉及常道这一概念所具有的内涵。
所以我们说,在宇宙本体论方面,筮法哲学是唯物主义的,道家哲学是唯心主义的。老子言道德、用意在于达到“为道日损”的效果,使人回到自然状态。筮法哲学所说的德却是指人的修养,用意在于鼓励人们加强个人修养,以达到利用《周易》的哲学思想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使自己的行动更好地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目的。
从其思想内容上分析,道家崇尚阴、无、柔、退、无为,儒家崇尚阳、有、刚、进、有为。而最能体现儒家与道家区别的,就是《周易》一书中包括的筮法哲学。在乾卦的《象传》中明确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口号,就足以表明《周易》哲学思想的实质。
先秦时期,道家与儒家并重。在西汉初期,道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因而一度大为盛行。自汉武帝独尊懦术起,道家日益衰落,儒家哲学成为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周易》被奉为儒家的五经之首,因而,筮法哲学对中国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中国人的心态。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最后一章中加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