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筮法的哲学体系,是将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分为为六十四种模式
孔子在作《系辞传》时,对《周易》筮法的哲学意义所作出的深刻论断,并不是完全出于孔子个人对宇宙起源的认识,其中在筮法上必有对当时流行观点的继承与发展。其中孔子所作的最大贡献,是在筮法中加入了人的观念,“挂一以象三”出现在“揲四”之后,标志着人的地位超脱于自然界运行发展规律之上。“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面两之,故《易》六画面成卦。”把人的作用融入六十四卦产生的原因中去,也就是说把人的推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事物发展的原因之一。而且把人在事物发展运行中的作用,看得小于自然规律对事物运行发展的作用,只占全部作用的三分之一,这一点也是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的。
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到如此高度是筮法哲学的创见。它标志着人不再是受自然驱使的可怜虫,而是有能力参与、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主宰之一,人不再对鬼神盲目地加以崇拜,而是开始重视对规律的研究。所以《系辞传》当中对鬼神的观念有了全新的解释,“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手”。
把了解客观规律的运行看成是神的作为,而这实际上是对人的作用的认识。
筮法哲学宇宙本体论的观念重点在于太极。虽然在《周易》卦爻辞及孔子所作的《十翼》中,找不到对太极究竟是物质性还是精神性概念的论述,但是,从上表所列的由太极开始的筮法哲学概念系统中可以看出,是在太极中生成出代表天地的阴阳,又是在代表天地的阴阳之中生出代表人类社会的人,作为天、地与人产生根源的太极绝不是什么精神性的东西,而是混沌的物质状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筮法哲学包含着世界物质观。
《周易》筮法的哲学体系,是将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概括为六十四种模式,或者说是六十四种发展变化的规律,占筮是以数字的推演代表对事物已经进行过的发展历程的总结与归纳,并在此基础上看其与已经规定好的六十四种发展模式中的那一种相似,再根据这一种模式所显示出的以后的发展状况,判定所占问的事情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思维方式在今天看来虽然原始、简陋,但是它的出发点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
把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视为刻板的六十四种模式,把事物的发展视为是老路子的周面复始的循环,把规律视为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并不加改变地运用于新事物,都证明着筮法哲学是唯物的,也是机械的。
同时,筮法哲学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与宇宙万物都有一定关系,求得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只能从分析与之相关的所有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入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受所有相关事物运行趋势的制约,这又表示着筮法中的普遍联系观念。
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周易·系辞传》中说:“吉凶者,言乎其得失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把对卦的吉凶判断解释为发展是否顺利,完全抛弃了神秘主义的影响。
筮法哲学中也包含着矛盾斗争的观点。
《系辞传》中说:“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把乾坤提到表示《周易》全部哲学内涵的高度。那么,乾坤的性质是什么呢?《系辞传》中又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明确指出乾坤的性质就是阴阳。“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以“阖户”“辟户”作为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乾坤是矛盾对立着的双方,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他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就是“变”--发展变化。
因此,阴阳的性质与乾坤一样,也是代表着矛盾斗争的双方。阴阳两仪产生于太极,代表着矛盾双方同居于一个统一体一-太极中,是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筮法哲学太极-两仪-四象一八卦一六十四卦一三百八十四爻一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的宇宙生成系列中,两仪列于最前端,也就是说,在从太极中产生出阴阳两仪的阶段,就充满了矛盾斗争,那么,不言而喻,在从两仪中派生出来的以后各个阶段中,矛盾斗争是无处不在的,一直贯穿到代表宇宙间一切物质形态的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暗示着矛盾斗争是宇宙间所有事物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