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百家集解

易经百家集解:谦卦详解,地山谦卦名、卦画、卦辞、爻辞、彖传、象传及谦卦象数理占。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卦辞详解]

谦:亨,君子有终。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谦”者,屈躬下物,先人后己,以此待物,则所在皆通,故曰“亨”也。小人行谦则不能长久,唯“君子有终”也。然案谦卦之象,“谦”为诸行之善,是善之最极,而不言元与利贞及吉者,元是物首也,利、贞是干正也。于人既为谦退,何可为之首也?以谦下人,何以干正于物?故不云元与利、贞也。谦必获吉,其吉可知,故不言之。况《易经》之体有吉理可知而不言吉者,即此《谦卦》之繇及《乾》之九五“利见大人”,是吉理分明,故不云“吉”也。诸卦言“吉”者,其义有嫌者,爻兼善恶也。若行事有善,则吉乃随之。若行事有恶,则不得其吉。诸称“吉”者,嫌其不言,故称“吉”也。若坤之六五,及泰之六五,并以阴居尊位,若不行此事,则无吉,若行此事,则得其吉,故并称“元吉”。其馀皆言吉,事亦仿此。亦有大人为吉,于小人为凶,若《否》之九五云:休否,大人吉”是也。或有于小人为吉,大人为凶,若屯之九五“小贞吉,大贞凶”,及《否》之六三“包承,小人吉”之类是也。亦有其吉灼然而称“吉”者,若《大有》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之类是也。但《易》之为体,不可以一为例。今各随文解之,义具诸卦之下。今《谦卦》之繇,其吉可知也。既不云“吉”,何故初六、六二及九三并云“吉”者?《谦卦》是总诸六爻,其善既大,故不须云“吉”也。六爻各明其义,其义有优劣,其德既不嫌其不吉,故须“吉”以明之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乾上九来之坤,与履旁通。天道下济,故亨。彭城蔡景君说:剥上来之三。君子有终。虞翻曰:君子谓三。艮终万物,故“君子有终”。 郑玄曰:艮为山,坤为地。山体高,今在地下,其于人道,高能下下,谦之象。亨者,嘉会之礼,以谦而为主。谦者,自贬损以下人,唯艮之坚固,坤之厚顺,乃能终之,故君子之人有终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谦有亨之道也。有其德而不居,谓之谦。人以谦巽自处,何往而不亨乎?君子有终:君子志存乎谦龚,达理,故乐天而不竞,内充,故退让而不矜,安履乎让,终身不易,自卑而人益尊之,自晦而德益光显,此所谓君子有终也。在小人则有欲必竞,有德必伐,虽使勉慕于谦,亦不能安行而固守,不能有终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谦者,有而不居之义。止乎内而顺乎外,谦之意也。山至高而地至卑,乃屈而止于其下,谦之象也。占者如是,则亨通而有终矣。有终,谓先屈而后伸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山本高而在地下。故曰谦。谦不自足也。三承乘皆阴。故曰亨。艮为君子。坤为终。故曰君子有终。谦嗛同。汉书艺文志易之嗛嗛。尹翁归传。温良嗛退。注皆云同谦。嗛不足也。少也。故彖传以盈为对文。


[彖辞详解]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阳,天也,而下其隂,是以谦。无不通。君子所以保终也。天之道,寒暑日月也。盈则亏之,损则益之。地之道,山川丘陵谷也。髙则倾之,卑则受之。鬼神依人,谦则福之,盈则祸之。人道恶盈,盈则慢之,以人恶已。谦则下人,故人好也。尊而谦之,益光大矣。卑而谦之,人莫之踰。君子所以保终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彖曰”至“君子之终也”。○正义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者,释“亨”义也。欲明天地上下交通,坤体在上,故言“地道卑而上行”也。其地道既上行,天地相对,则“天道下济”也。且艮为阳卦,又为山。天之高明,今在下体,亦是天道下济之义也。“下济”者,谓降下济生万物也。而“光明”者,谓三光垂耀而显明也。“地道卑而上行”者,地体卑柔而气上行,交通于天以生万物也。“天道亏盈而益谦”者,从此巳下,广说谦德之美,以结君子能终之义也。“亏”谓减损,减损盈满而增益谦退。若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是亏减其盈。盈者亏减,则谦者受益也。“地道变盈而流谦”者,丘陵川谷之属,高者渐下,下者益高,是改变“盈”者,流布“谦”者也。“鬼神害盈而福谦”者,骄盈者被害,谦退者受福,是“害盈而福谦”也。“人道恶盈而好谦”者,盈溢骄慢,皆以恶之;谦退恭巽,悉皆好之。“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者,尊者有谦而更光明盛大,卑谦而不可逾越,是君子之所终也。言君子能终其谦之善事,又获谦之终福,故云“君子之终”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九家易》曰:艮,山。坤,地。山至高,地至卑,以至高下至卑,故曰“谦”也。谦者兑世,艮为兑合,故“亨”。 荀爽曰:乾来之坤,故“下济”。阴去为离,阳来成坎,日月之象,故“光明”也。 侯果曰:此本剥卦。乾之上九来居坤三,是“天道下济而光明”也。坤之六三上升乾位,是“地道卑而上行”者也。 虞翻曰:谓乾盈履上,亏之坤三,故“亏盈”。贵处贱位,故“益谦”。 崔觐曰:若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 虞翻曰:谦二以坤变乾盈。坎动而润下,水流湿,故“流谦”也。 崔觐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是为变盈而流谦,地之道也。 虞翻曰:鬼谓四。神谓三。坤为鬼害,乾为神福,故“鬼神害盈而福谦”也。 崔觐曰:朱门之家,鬼阚其室,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是其义矣。 虞翻曰:乾为好,为人。坤为恶也。故人道恶盈。从上之三,故“好谦”矣。崔觐曰:满招损,谦受益,人之道也。 虞翻曰:天道远,故“尊光”。三位贱,故“卑”。坎水就下,险弱难胜,故“不可逾”。 孔颍达曰:尊者有谦,而更光明盛大。卑者有谦,而不逾越,是君子之终也。言君子能终其谦之善,而又获谦之福,故曰“君子有终”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济当为际。此明谦而能亨之义。天之道,以其气下际,故能化育万物,其道光明。下际谓下交也。地之道,以其处卑,所以其气上行,交于天,皆以卑降而亨也。以天行而言,盈者则亏,谦者则益,日月阴阳是也。以地势而言,盈满者倾变而反陷,卑下者流注而益增也。鬼神谓造化之迹。盈满者祸害之,谦损者福佑之,凡过而损,不足而益者,皆是也。人情疾恶于盈满,而好与于谦巽也。谦者人之至德,故圣人详言,所以戒盈而劝谦也。谦为卑巽也,而其道尊大而光显;自处虽卑屈,而其德实高不可加尚,是不可逾也。君子至诚于谦,恒而不变,有终也,故尊光。

《汉上易传》(宋·朱震)

复三变剥四变,皆成谦,彖辞以剥上九言之者,在上而降下者,谦也。处下而能卑者,常也,未足以尽谦之义。上九降三,六三升乎上,此谦所以亨也。尊卑相去,其位不同,于是情睽势隔,上下不通,尊者既屈,卑者获伸,然后上下交而功勲成矣。以天地言之,天道下济,地道上行,万物化生,其道光明。而所以光明者,阳济乎阴也,非谦亨乎?曰济,曰光明,坎象也,此以剥之上九、六三升降言谦亨也。天阳地阴,鬼神者,天地之大用,人也者,参天地而行鬼神者也。天地也,鬼神也,人也,以分言之则殊,以理言之则一。故观日月之进退,则知天地之亏益矣;观山川之高卑,则知地道之变流矣;观人事之得丧,则知鬼神之祸福矣;观物论之取捨,则知人情之爱恶矣。变祸为害者,言不利也,是数者,无不以盈为去,以谦为尚。九在上,盈也,三往损之则为亏盈、为变盈、为祸盈、为恶盈。三在下,谦也,九来益之,为益谦、为流谦、为福谦、为好谦。流之者,坎也,益之福之好之者,阳也。此再以上九、六三论盈虚之理,明谦也。九三自上位降而言之则尊,而先天道下济是也。自九三卑位言之则卑而不可踰,山在地中是也。谦之为德其至矣乎?所处尊矣,道则弥光也;所执卑矣,而德则弥尊也。君子观诸天地,验诸幽明,故处卑而不争,居尊而能降,愈久而不厌,乃能有终,故曰君子有终,此再以九三言君子体谦而终也。上者,外卦之终,三者,内卦之终也。以卦气言之,小寒也,故太玄准之以少。

《周易本义》(宋·朱熹)

上,时掌反。〇言谦之必亨。恶,乌路反。好,呼报反。〇变,谓倾坏。流,谓聚而归之。人能谦,则其居尊者,其德愈光,其居卑者,人亦莫能过。此君子所以有终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艮为天。为光明。(象本易林。实易以艮为天为光明之处甚多。详焦氏易诂。荀爽谓阳来成坎。日月之象。故光明。非。)居下卦。故曰下济。济止也。言一阳止于三而成艮也。艮止也。坤为卑。居上卦。故曰卑而上行。互震为行也。天道亏盈四句。申有终之原理。变毁也。坤为亏。为毁。为害。为恶。为鬼。震为神。(象失传。详焦氏易诂)为人。艮一阳在上。故尊。(艮为官。为君子。人知之。乃为尊又不知。只易林以艮为贵为尊。)而光。卑谓居下卦。虞翻谓三位贱。故卑。非也。卑而不可踰者。艮为山。艮止坎险。故虽卑退。而不能踰越。终获福也。


[大象详解]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捊多益寡,称物平施。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山下于地,而得地中,谦也。君子谦以下人,得人心也。多者损己,以聚之寡者减己,以益之称物而平施。不失其常乃平也。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多者用谦以为裒,少者用谦以为益,随物而与,施不失平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象》曰”至“称物平施”。正义曰:“裒多”者,君子若能用此谦道,则裒益其多,言多者得谦,物更裒聚,弥益多也。故云“裒多”,即谦尊而光也,是尊者得谦而光大也。“益寡”者,谓寡者得谦而更进益,即卑而不可逾也。是卑者得谦而更增益,不可逾越也。“称物平施”者,称此物之多少,均平而施,物之先多者而得其施也,物之先寡者,而亦得其施也。故云:“称物平施也。此谦卦之象以山为主是于山为谦于地为不谦,应言“山在地中”。今乃云“地中有山”者,意取多之与少皆得其益,似“地中有山”,以包取其物以与于人,故变其文也。○注“多者用谦”至“不失平也”。正义曰:“多者用谦以为裒”者,《尔雅·释诂》云:“裒,聚也”。于先多者,其物虽多,未得积聚,以谦故益其物更多而积聚,故云“多者用谦以为裒”也。“少者用谦以为益”者,其物先少,今既用谦而更增益,故云“用谦以为益”也。“随物而与”者,多少俱与,随多随少,而皆与也。“施不失平”者,多者亦得施恩,少者亦得施恩,是“施不失平”也。言君子于下若有谦者,官之先高,则增之荣秩,位之先卑,亦加以爵禄,随其官之高下,考其谦之多少,皆因其多少而施与之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刘表曰:地中有山,以高下下,故曰“谦”。谦之为道,降已升人,山本地上,今居地中,亦降体之义,故为谦象也。君子以捋多益寡,称物平施。 虞翻曰:君子谓三。捋,取也。艮为多;坤为寡;乾为物,为施;坎为平。谦乾盈益谦,故“以捋多益寡,称物平施”。 侯果曰:裒,聚也。《彖》云:天道益谦,则谦之大者,天益之以大福;谦之小者,天益之以小福。故君子则之,以大益施大德,以小益施小德,是“称物平施”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地体卑下,山之高大而在地中,外卑下而内蕴高大之象,故为谦也。不云山在地中,而曰地中有山,言卑下之中蕴其崇高也。若言崇高蕴于卑下之中,则文理不顺。诸象皆然,观文可见。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君子观谦之象,山而在地下,是高者下之,卑者上之,见抑高举下、损过益不及之义;以施于事,则裒取多者,增益寡者,称物之多寡以均其施与,使得其平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裒郑荀诸儒读作“捋”,取也,字书作掊。山在地中则高者降而下,卑者升而上,高卑适平。刘表曰:谦之为道,降己而升人者也。以象考之,上三阴多也,下二阴寡也,艮为手,掊也,故君子取有馀益不足。以贵下人,则贵贱平矣;以财分人,则贫富平矣;以德分人,则肾不肖平矣。然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所谓平者,非漫无尊卑,上下差等也。称物而施,适平而止,平者,施之则也。坎为水,天下之平施者,无水若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裒,蒲侯反。称,尺证反。施,始豉反。〇以卑蕴高,谦之象也。裒多益寡,所以称物之宜而平其施,损高增卑以趣于平,亦谦之意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捊王弼本作裒。释文云。郑荀董蜀才皆作捋。取也。捊裒音同通用。阳来内故曰益。艮手故曰取。说卦坤为众。故为多。剥下五阴。互三坤。多极矣。今上来益三。居中以界上下。坤为物。下物虽寡。阳来益之。上下物等。故曰称物。坎为平。物称故施平。(虞因艮多节谓艮为多。非。多白眼。多心。多眚。多字若可取象。则巽坎皆可为多。不只艮也。)


[初爻详解]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处谦之下,谦之谦者也。能体“谦谦”,其唯君子。用涉大难,物无害也。 牧,养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谦谦君子”者,能体谦谦,唯君子者能之。以此涉难,其吉宜也。“用涉大川”,假象言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荀爽曰:初最在下,为谦。二阴承阳,亦为谦。故曰“谦谦”也。二阴一阳,相与成体,故曰“君子”也。九三体坎,故“用涉大川,吉”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初六以柔顺处谦,又居一卦之下,为自处卑下之至,谦而又谦也,故曰谦谦。能如是者,君子也。自处至谦,众所共与也,虽用涉险难,亦无患害,况居平易乎?何所不吉也?初处谦而以柔居下,得无过于谦乎?日:柔居下,乃其常也,但见其谦之至,故为谦谦,未见其失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以柔处下,谦之至也。君子之行也,以此涉难,何往不济?故占者如是,则利以涉川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初临坎水。坎险坎陷。本不易涉。然初居下卦之下。谦而又谦。卑以自牧。故可用以涉此大川。而无不吉也。


[初爻象传]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柔以处下,谦之谦也。君子用谦于初,自养其德,虽涉难而吉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卑以自牧”者,牧,养也,解“谦谦君子”之义,恒以谦卑自养其德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九家易》曰:承阳卑谦,以阳自牧养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谦谦,谦之至也。谓君子以谦卑之道自牧也。自牧,自处也。《诗》云:“自牧归荑”

《汉上易传》(宋·朱震)

初六本复之六三,以柔退居谦之下,谦之又谦者也。谦谦故能得衆,用之以犯大难,况居平易乎?三坎为大川,初动之四成巽股,涉大川也。自牧者,自养也,牧畜者,扰之得其宜。一童子自后鞭之足以制其刚夫,然后其刚可用也。坤为牛,艮为少男,初处柔在内,其动刚,卑以自牧也。君子卑以自牧,则能谦谦,则能得衆,此爻施之于自牧则可,施之于他则卑己甚矣。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扬子方言。牧司也。治也。


[二爻详解]

六二:鸣谦,贞吉。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鸣者,声名闻之谓也。得位居中,谦而正焉。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鸣谦”者,谓声名也。处正得中,行谦广远,故曰“鸣谦”,正而得吉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姚信曰:三体震,为善鸣,二亲承之,故曰“鸣谦”。得正处中,故“贞吉”。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二以柔顺居中,是为谦德积于中。谦德充积于中,故发于外,见于声音颜色,故曰鸣谦。居中得正,有中正之德也,故云贞吉。凡贞吉,有为贞且吉者,有为得贞则吉者,六二之贞吉,所自有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柔顺中正,以谦有闻,正而且吉者也。故其占如此。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玉篇。鸣声相命也。震为鸣。二承之。三阳为二友。损。一人行则得其友。是也。诗小雅。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言二得承三。遂其所愿。故得意而呜也。二当位。故贞吉。


[二爻象传]

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阳者衆隂之所求也。二承而亲之,旣得于心,声以发外,谦而鸣之,辞也。守中而不敢自大,得正之吉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中心得”者,鸣声中吉,以中和为心,而得其所,鸣谦得中吉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崔觐曰:言中正心与谦相得。虞翻曰:中正谓二。坎为心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二之谦德,由至诚积于中,所以发于声音,中心所自得也,非勉为之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谦自初六,卑以自牧积其德,至于六二,柔顺而中正,其乐发于声音而不自知,故鸣谦。动成兑,兑为口、为说,虽鸣也,而非求应,以正为吉,吉自有也。是以求福不回,守正而已。非中心自得、无待于外者能之乎?何以知其自得?以鸣谦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中心得。申鸣谦之故也。卦体坎。坎为中为心。


[三爻详解]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处下体之极,履得其位,上下无阳以分其民,众阴所宗,尊莫先焉。居谦之世,何可安尊?上承下接,劳谦匪解,是以吉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劳谦君子”者,处下体之极,履得其位,上下无阳以分其民,上承下接,劳倦于谦也。唯君子能终而得吉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荀爽曰:体坎为劳,终下二阴,君子有终,故“吉”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三以阳刚之德而居下体,为众阴所宗,履得其位,为下之上,是上为君所任,下为众所从,有功劳而持谦德者也,故日劳谦。古之人有当之者,周公是也。身当天下之大任,上奉幼弱之主,谦恭自牧,夔夔如畏然,可谓有劳而能谦矣。既能劳谦,又须君子行之有终,则吉。夫乐高喜胜,人之常情。平时能谦,固已鲜矣,况有功劳可尊乎?虽使知谦之善,勉而为之,若矜负之心不忘,则不能常久,欲其有终,不可得也。唯君子安履谦顺,乃其常行,故久而不变,乃所谓有终,有终则吉也。九三以刚居正,能终者也。此爻之德最盛,故象辞特重。

《周易本义》(宋·朱熹)

卦唯一阳,居下之上,刚而得正,上下所归,有功劳而能谦,尤人所难,故有终而吉。占者如是,则如其应矣。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坎为劳卦。故曰劳谦。艮为君子。艮成终。故曰君子有终。


[三爻象传]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居下之上,为衆之,则勤于正,衆虽劳,而谦厚之至也。谦以保位,万民服也,故得保其终,吉矣。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万民服”者,释所以劳谦之义。以上下群阴,象万民皆来归服,事须引接,故疲劳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荀爽曰:阳光居五,自卑下众,降居下体,君有下国之意也。众阴皆欲捴阳上居五位,群阴顺阳,故“万民服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能劳谦之君子,万民所尊服也。系辞云:“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有劳而不自矜伐,有功而不自以为德,是其德弘厚之至也。言以其功劳而自谦,以下于人也。德言盛,礼言恭。以其德言之,则至盛,以其自处之礼言之,则至恭,此所谓谦也。夫谦也者,谓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存,守也。致其恭巽以守其位,故高而不危,满而不溢,是以能终吉也。夫君子履谦,乃其常行,非为保其位而为之也。而言存其位者,盖能致恭所以能存其位,言谦之道如此。如言为善有令名,君子岂为令名而为善也哉?亦言其令名者,为善之故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坎,劳卦,三与五同功,九三劳而有功,以阳下阴,安于卑下。艮见兑伏,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君子致恭以存其位之道也。内卦以三为终,故曰“劳谦,君子有终,吉。”夫有血气者,必有争心,故有能而矜之,有功则伐之,未有不争,争则危矣。九三致恭,上下五阴宗之,万民服矣,其谁争之?所以能存其位,存其位,所以有终吉也。万盈数,合乾坤阴阳之策,乃盈是数,唯天地之元始,生万物足以当之,易言万国万民万夫,大之辞也。易传曰:古人有当之者,周公是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三临群阴。坤众故曰万民服。


[四爻详解]

六四:无不利,㧑谦。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处三之上,而用谦焉,则是自上下下之义也。承五而用谦顺,则是上行之道也。尽乎奉上下下之道,故“无不利”。“指撝”皆谦,不违则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无不利”者,处三之上而用谦焉,则是自上下下之义。承五而用谦顺,则是上行之道。尽乎奉上下下之道,故无所不利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荀爽曰:四得位处正,家性为谦,故“无不利”。阴欲捴三,使上居五,故曰“捴谦”。捴,犹举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四居上体,切近君位,六五之君又以谦柔自处,九三又有大功德,为上所任、众所宗,而己居其上,当恭畏以奉谦德之君,卑巽以让劳谦之臣,动作施为,无所不利于伪谦也。伪,施布之象,如人手之伪也。动息进退,必施其谦,盖居多惧之地,又在贤臣之上故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撝,呼回反,与挥同。柔而得正,上而能下,其占无不利矣。然居九三之上,故戒以更当发挥其谦,以示不敢自安之意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释文撝麾同。指撝也。


[四爻象传]

象曰:无不利㧑谦,不违则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谦以在位,不僭不偪,不违其则者也。以之奉五,而待于叁,奉事得宜,指撝皆从,无不利也。谦敬之利,道之然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指捴皆谦不违则”者,释“无不利捴谦”之义。所以“指捴皆谦”者,以不违法则,动合于理,故无所不利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九家易》曰:阴捴上阳,不违法则。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凡人之谦,有所宜施,不可过其宜也。如六五或用侵伐是也。唯四以处近君之地,据劳臣之上,故凡所动作,靡不利于施谦,如是然后中于法则,故曰不违则也,谓得其宜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六四坤体柔顺而正,上以奉六五之君,下以下九三劳谦之臣,上下皆得其宜,故曰无不利。撝谦,艮为手,止也,震,起也,手止而复起,有挥散之象。六四挥散,其谦之道布于上下,撝谦也。所以奉上下下,无不利者,非事是君为容悦也,非持禄养交也,不违其则而已。人之大伦,天下之正理也。理之所至,天地万物之所不能违,故谓之则不违,其则无往不得其宜,则无往不利矣。子夏曰:撝谦,化谦也,言上下化其谦也。京房曰:上下皆通,曰挥谦是也。谓三撝之、四化之误矣。

《周易本义》(宋·朱熹)

言不为过。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则谓三。言四顺三。而发撝其谦德也。阴顺阳。故无不利。子夏传撝谦化谦也。盖化于三而不违之也。则纯指三言。各家泛论之。非也。


[五爻详解]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居于尊位,用谦与顺,故能不富而用其邻也。以谦顺而侵伐,所伐皆骄逆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不富以其邻”者,以,用也。凡人必将财物周赡邻里,乃能用之。六五居于尊位,用谦与顺,邻自归之,故不待丰富能用其邻也。“利用侵伐无不利”者,居谦履顺,必不滥罚无罪。若有骄逆不服,则须伐之,以谦得众,故“利用侵伐,无不利”者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荀爽曰:邻谓四与上也。自四以上乘阳,乘阳失实,故皆不富,五居中有体,故总言之。利用侵伐,无不利。荀爽曰:谓阳利侵伐来上,无敢不利之者。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富者众之所归,唯财为能聚人。五以君位之尊,而执谦顺以接于下,众所归也,故不富而能有其邻也。邻,近也。不富而得人之亲也,为人君而持谦顺,天下所归心也。然君道不可专尚谦柔,必须威武相济,然后能怀服天下,故利用行侵伐也。威德并著,然后尽君道之宜,而无所不利也。盖五之谦柔,当防于过,故发此义。

《周易本义》(宋·朱熹)

以柔居尊,在上而能谦者也,故为不富而能以其邻之象。盖从之者众矣,犹有未服者,则利以征之,而于他事亦{{无不利。人有是德,则如其占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坤虚故不当。震为邻。为侵伐。以。与也。言五与四顺三以征不服。无不利也。震为威武。故为侵伐为征。李鼎柞谓六五离爻。离为戈兵。故为侵伐。毛奇龄惠栋用之。非也。


[五爻象传]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柔居上位,止而顺之,谦也。柔之过,盗之心生,故至用师也。居尊而着于谦,得衆之道也,故不待富邻而利以侵伐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荀爽曰:不服,谓五也。案:六五离爻。离为戈兵,侵伐之象也。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征其文德谦巽所不能服者也。文德所不能服,而不用威武,何以平治天下?非人君之中道,谦之过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阳实富也,阴虚贫也,邻谓四与上也。以用也,能左右之也,富而能以其邻者,常也,不富而能以其邻者,以六五处尊位而谦虚也。能以其邻,则能得衆,得衆故利用侵伐,无不利。五动成离,坎上与四变,有弓矢甲胄之象,以其邻也。动之二入坎险,侵伐也,征者上伐下,以正而行也。司马法曰:负固不服则侵之,圣人虑后世观此爻有戈兵妄动,不省厥躬者,故发之曰征不服也。六五谦虚,六二恃险不应,乃可以侵伐。禹征有苗是也。若我不谦虚,彼不肯服,自其宜也。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上六反君道。故曰不服。荀爽谓指五似非。


[六爻详解]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

最处于外,不与内政,故有名而已,志功未得也。处外而履谦顺,可以邑一国而已。 夫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动之所起,兴于利者也。故饮食必有讼,讼必有众起,末有居众人之所恶而为动者所害,处不竞之地而为争者所夺,是以六爻虽有失位,无应乘刚,而皆无凶咎悔吝者,以谦为主也。“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信矣哉!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正义曰:“鸣谦”者,上六最处于外,不与内政,不能于实事而谦,但有虚名声闻之谦,故云“鸣谦”。志欲立功,未能遂事,其志未得。既在外而行谦顺,唯利用行师征伐外旁国邑而巳,不能立功在内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虞翻曰:应在震,故曰“鸣谦”。体师象,震为行,坤为邑国,利五之正,已得从征,故“利用行师,征邑国”。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六以柔处柔,顺之极,又处谦之极,极乎谦者也。以极谦而反居高,未得遂其谦之志,故至发于声音;又柔处谦之极,亦必见于声色,故曰鸣谦。虽居无位之地,非任天下之事,然人之行己,必须刚柔相济。上,谦之极也,至于太甚,则反为过矣。故利在以刚武自治。邑国,己之私有。行师,谓用刚武。征邑国,谓自治其私。

《周易本义》(宋·朱熹)

谦极有闻,人之所与,故可用行师。然以其质柔而无位,故可以征己之邑国而已。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俞樾云。六二鸣谦。传曰中心得。此曰志未得。何相反若是。疑鸣当作冥。与豫升上六同例。按俞说是也。豫上六冥豫。释文云郑读为呜。鸣冥古盖同声相假。犹捊之作裒也。坤为师为邑国。震为征为行。人众势强故利。然以冥谦行之。昧于事情。故难得志。宋襄公是也。


[六爻象传]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子夏易传》(春秋·子夏)

上虽应叁,二近相与,故中心未得也。徒声鸣而已。然正应无争,辞谦无怨,是以外助也。分衆受命,纔堪征邑国而已,非不利者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 疏)

[疏]“《象》曰鸣谦”至“征邑国也”。○正义曰:“志未得”者,释“鸣谦”之义也。所以但有声鸣之谦,不能实争立功者,以其居在于外,其内立功之志,犹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者,释“行师征邑国”之意。《经》言“利用”,《象》改“利”为“可”者,言内志虽未得,犹可在外兴行军师征邑国也。○注“动之所起兴于利者也”。○正义曰:“动之所起兴于利”者,凡人若不见利,则心无所动。今动之所以起者,见利乃动,故云“兴于利”也。“饮食必有讼,讼必有众起”者,欲明为利乃有动,动而致讼,讼则起兵。故《序卦》“需”为饮食,饮食必有讼,故需卦之后次讼卦也。争讼必兴兵,故讼卦之后次师卦也。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九家易》曰:阴阳相应,故“鸣谦”也。虽应不承,故“志未得”。谓下九三可行师来上。坤为邑国也;三应上,上呼三征,来居五位,故曰“利用行师征邑国”也。 案:上六兑爻。兑为口舌,鸣谦之象也。郑玄曰:言国既大而能谦,则于政事恬豫。雷出地奋豫,行出而喜乐之意。

《周易程氏传》(宋·程颐)

谦极而居上,欲谦之志未得,故不胜其切,至于鸣也。虽不当位,谦既过极,宜以刚武自治其私,故云利用行师征邑国也。

《汉上易传》(宋·朱震)

六五征不服,上六又曰征邑国者,征邑国非侵伐也,克己之谓也。君子自克,人欲尽而天理得则诚,诚则化物无不应。有不应焉,诚未至也。上六极谦至柔,九三当应,止于下而不来,故鸣。阴阳相求,天地万物之情,坤为牛,应三震,有鸣之象,故曰鸣谦。鸣而求应,志未得也。然则如之何?反求诸已而已,其在胜已之私乎?克己则无我,物我诚一,则物亦以诚应之矣。坤在侯位,为国在大夫位,为邑上至二,体师上以正行之。三,正也,三之上,坎险平征邑国也,故曰可用行师征邑国也。易传曰:邑国,己之私有也,征邑国,谓自治其私也。

《周易本义》(宋·朱熹)

阴柔无位,才力不足,故其志未得。而至于行师,然亦适足以治其私邑而已。

《周易尚氏学》(近代·尚秉和)

上应在三。三坎为志。志未得。言上为四五所阻。应三难也。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谦卦 地山谦 易经谦卦 周易谦卦 地山谦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