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艮下兑:损卦、山泽损卦详解:原文及白话翻译
上艮下兑:损卦、山泽损卦详解:原文及白话翻译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卦名】
今本:损 帛书:损 秦简:损 归藏:员 清华简: 海昏:损
《说文》:“损,减也。”水部又说:“减,损也。”损与减互训。损即减少、损失的意思。
马国翰辑本《归藏》损作“员”,益作“諴”。古文的员即圆的本字,諴字《说文》:“和也。”或许这两卦代表的一个是圆融,一个是和协。不过从王家台秦简也作损来看,《归藏》的“员”应视为损字的简写。古字多有如此简省者,如师字古文或省为,或省为帀。而损字在战国楚简中也会简写为员,例如,今本《老子》的“为道日损”《郭店楚简.老子乙》简三就作“为道者日员”。
清华简作,也是损的异体字。事实上在甲骨文及金文中,员下的贝从鼎,贝是鼎的简化。这有些像“贞”字,原本作“卜鼎”,后简化为“卜贝”一样。而攵字边为手持棍棒示击打之义,击打似乎表示损坏,而非减损。
【卦义】
损失,减少,精省。损有馀、戒除缺点、去除欲望,牺牲短利。
《序卦传》:“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的原意为减少的意思,《序卦传》说的“有所失”。因为有所失,所以《繫辞传》说:“损,先难而后易。”
损与益是相反而相成的一对卦,《杂卦传》:“损益,盛衰之始也。”《繫辞》:“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可见《易经》中把损与益当做是修德的两种不同功夫与方法,也是相辅相成的一对观念。损是减少,益是增加。损是戒除欲望,益是努力用功。损是要损有馀,去除多馀的,不好的。益是要补不足,就是增加自己的优点或能力。损是损下益上,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益则是损上益下,牺牲大我以补救小我。投资上损是停损,消极退守,益则是加码,积极进攻。战略上,损是断尾求生,益是乘胜追击。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依老子看法,损是一种修道功夫,“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把人生中所有不需要的东西全都捨弃了,最后剩下什么,那就是道。而益则是学习的功夫,不断的增加自己所缺乏的,丰富自己的学识内涵。
就《周易》的卦义来看,损有简省之义。卦辞在讲简省之道,即使在重隆盛的祭祀场合也有它的时机,如春夏之禴祭。但简省的祭祀当要有诚心,所谓去饰以存其诚。
郑玄说:“艮为山,兑为泽。互体坤,坤为地。山在地上,泽在地下,泽以自损增山之高也。犹诸侯损其国之富以贡献于天子,故谓之损矣。”
《彖传》以“损下益上”卦象解释损卦卦象,陈梦雷并整理出四种说法:山体高,泽体深,下深而上益高,一也。泽在山下,其气上通,润及草木,二也。下为兑说,三爻皆上应,说以奉上,三也。损下乾刚而益柔,益上坤柔而成刚,四也。
郑玄的解释也是陈梦雷的第一说,山体在上,泽水在下,中间坤土,下兑泽自损以增益上艮山之高。该说法最多易学家支持。第二说和第三说都是源自程颐,其中第二说可能根据《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然而泽水动而下(睽卦彖传),如何与上卦艮山通气?真正山泽通气之卦,应该是咸卦,因为泽在上,动而下与艮山相应,这也是咸卦《彖传》说的“二气感应以相与”。第三说当以第二说的卦象为基础,因此此说又不通。
这些说法以第四说最佳,因为益卦《彖传》说是“损上益下”,对比之下,前三种说法于益卦都不通,只有第四说解释损益两卦皆通。这是以卦变及阴阳升降来说明损益两卦,损卦是从泰卦而来,泰卦下乾牺牲九三阳爻,与上坤的上六阴爻交换,就成为损,所以说损下益上。反之,益卦是否卦来,否卦上乾九四下行之初,补下坤之虚,因此为损上益下。泰九三和否九四,于三才都是人爻。
“损下益上”引申到处世上就是臣下贡献于君王,下属奉献于上司。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此亦可理解为损近益远,牺牲眼前短利,成就长远利益,所谓的先难后易。
损又有戒欲的意思。就上下卦的卦象来看,损卦内兑悦而外艮止,内心喜悦,外在行为知所节制而有所不为,是动乎情,止乎礼之象。又少男在上,少女在下,男女山泽二气未交,艮之上六及兑之六三皆不当位,男女无以结合,山泽未能通气之象。所以《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要人戒慾的意思。
陈梦雷论损卦六爻:“全彖以损所当损则得,而要之于时。六爻则下三爻皆知损者,上三爻皆损中受益者。盖损者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唯合于时则得。若不宜损而损,则所损又不待言矣。”下卦要义在于“知损”,而上卦则在阐明“损中受益”。此又是以“损下益上”来论断六爻,下三爻为“知损”,即损下;上三爻为“损中受益”,即益上。
程颐以损有三义来论六爻:“四五二爻,取损己从人。下体三爻,取自损以益人。损时之用,行损道以损天下之当损者也。上九则取不行其损为义。”
【孔子论损益】
帛书《要》有一段孔子对于损益两卦的深入论述:
孔子繇易,至于损益二卦,未尚不废书而歎,戒门弟子曰:二品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门也。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勿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授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勿之所老衰也,长夜之所至也,故曰产道穷焉,而产道□焉。益之始也吉,其冬也凶。损之始凶,其冬也吉。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
是以察于损益之变者,不可动以忧憙。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心,此胃易道。……损益之道,足以观得失矣。
孔子为《周易》写卦爻辞,到损益二卦时,一定会放下书而感叹,告诫门人弟子说:二三子!损益之道,一定要好好审察,这是吉凶之门。谈到益这一卦,春天时授予夏时,这也是万物出来的时候,也是到“长日”的时候(即白天比晚上还要长),是生产的时候。所以说:益是授予。而秋天的时候则是授予冬时,万物在这时后衰老,也是到“长夜”的时候,所以说生产之道已经穷困。益开始是吉的,而最后是凶的。损则是开始是凶的,最后是吉的。损益之道,足以观察天地之间的变化,这也是为君者的事情。
因此,能够明察损益变化的人,不用观察时间星宿等天象,也不用推算日月等曆法,更不用卜筮通鬼神,就能够明白吉凶,顺于天地之心,这就是所谓的易道。……损益的道理,足以观察得失。
《杂卦传》:“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孔子论述则是以损卦先凶后吉,益卦为先吉后凶。
【子夏问损益】
《说苑》记载一段子夏问孔子损益的故事,可能与以上帛书所谈论的是同一件事,在汉初时应该是汉儒经常传述的同一典故:
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则喟然而歎,子夏避席而问曰:“夫子何为歎?”孔子曰:“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歎也。”子夏曰:“然则学者不可以益乎?”孔子曰:“否,天之道,成者未尝得久也。夫学者以虚受之,故曰得;苟不知持满,则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昔尧履天子之位,犹允恭以持之,虚静以待下,故百载以逾盛,迄今而益章。昆吾自臧而满,意穷高而不衰,故当时而亏败,迄今而逾恶,是非损益之徵与?吾故曰: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夫丰,明而动故能大,苟大则亏矣。吾戒之。故曰: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是以圣人不敢当盛。升舆而遇三人则下,二人则轼,调其盈虚,故能长久也。”子夏曰:“ 善,请终身诵之。”
孔子读易,读到损益就会深深叹息,子夏离开座位起身问孔子说:“夫子为何歎息?”
孔子说:“自损的人得益,自益的人则缺损。所以我感歎。”
子夏问说:“难道说学习中的人就不可以自益吗?”
孔子说:“不行。天道是这样的,成功的从来都不会长久。学习的人,因为虚心才能够接受,所以才能得。若是不懂得如何持满(持盈),那么天下的善言就听不进去。以前尧坐上天子之位时,仍然虔诚恭敬地持有这个位置,虚静对待下面的人,因此百年之后名声更盛,到今天还日久弥新。反观昆吾,自我夸善而自满,意气风发以至于穷极至高而毫无衰败的迹象,但他在当时就因此而亏损而败坏了,到了今天还臭名满天下,这难道不就是损益的徵兆吗?
所以我说:所谓的谦虚,就是致恭而保有位置的人。像丰卦,因为明而动所以才说它是盛大,但就因为大,所以因此而亏损了。我深自警诫,因为丰大所以天下的善言都听不进去了。日正当中之后就是太阳偏西准备日落,月亮圆了就会有月蚀,这都是跟著时间在消息变化的。所以,圣人不敢处于盛大。要登上大车时,如果遇到三个人,那么就下车。若是两个人,就握好车前的横杆,调整车子空间的盈虚,因此才走得久。
子夏说:善哉,我要终身铭记在心。
【孔子说欹器】
《说苑》另有一段故事,讲孔子在周庙见“欹器”,藉以向弟子讲论“满则覆”的抑损之道:
孔子观于周庙而有欹器焉,孔子问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对曰:“盖为右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右坐之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而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持满之道,挹而损之。”子路曰:“损之有道乎?”孔子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闇;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易曰:‘不损而益之,故损;自损而终,故益。’”
这段典故,在《荀子‧宥坐篇》以及《韩诗外传》中也有记载,但有些细节略微不同。例如,《荀子》中周庙变为鲁桓公之庙,“右坐之器”则做“宥坐之器”,宥通右。
话说孔子到周的宗庙裡时,见到了“欹器”(欹音七),就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器具?守庙人说:“这是右坐之器。”因位该器放在座位右边,因此得名。
孔子说:“我听说,右坐之器这东西,注满了水它就会翻覆。但若是空虚无水时就倾斜,水注到正中间的时后它就立得正直。有这一回事吗?”(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
守庙人回答说:“是的。”
于是孔子请子路取水试试看,果如所言。孔子深深歎口气之后说:“那有满而不覆的道理。”
子路说:“那么是否有什么持满之道呢?”
孔子说:“持满之道,就是挹而损之。”
“持满”即“持盈保泰”的“持盈”,盈即满。所谓的“持满”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这只是一种相对的“满”,而不是真满。因为既然满则覆,那么真的满当然无法维持的。所以真正的持满,就只有不要让他满,而要懂得自我减损,别让它真的满。所以孔子说:“挹而损之”。“挹而损之”《韩诗外传》作“抑而损之”,文义更易理解。其实就是减损的道理,并不是真的把水注到满的特殊技巧。
第二种可能的解释,就是能够像欹器一样,在满时就将自己翻覆清空,如此水才能够继续倒满。从后文“高而能下,满而能虚”看来有些是这个意思。这层意思更重视消息盈虚的道理,损益成为相互循环的一体两面,而不是孤立而对立的。所谓的持满,只是与时消息,而不是期望能够停留在一个满的状态。
子路再次追问“损之道”,孔子回答说:“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闇;是谓损而不极。”并引述《易》曰:“不损而益之,故损;自损而终,故益。”不知出自《周易》那一段。有些像九二和上九的“弗损,益之”,可是义理内容又不像。
最后这一段的回答,《韩诗外传》中孔子讲得更深刻:
德行宽裕者,守之以恭。土地广大者,守之以俭。禄位尊盛者,守之以卑。人众兵强者,守之以畏。聪明睿智者,守之以愚。博闻强记者,守之以浅。夫是之谓抑而损之。《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欹器”的原始功能究竟是什么,已不得其考,但这种器物的发明应该早在史前时代就有。最早的可能功用可能与汲水有关,或者是灌溉之用,但由于其奇妙的功能,而在春秋时让国君放在右坐,作为实体的“座右铭”,警惕自己。据说,后来的“座右铭”就是从作为“右坐之器”的“欹器”发展而来。
以下有请孔锵老师帮大家示范说明“欹器”的作用原理:(按:孔老师字幕把“欹器”打成“漆器”,“右(宥)坐之器”打成“釉做之器”了。)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减损,有诚信,元吉则可没有罪咎,而可以贞定,利有所往。要用什么来供奉祭祀?简单两个盘子的黍稷杂粮就可。
损即精省、精简之道,若用在祭祀,则贵在虔诚。
整段的吉凶判断为“利有攸往”,但条件相当的多,简单来说则是“有孚”两字。此言虔诚之重要,虔诚可得元吉,而无咎,而可贞,最终才得利有攸往。
最后谈到“损,有孚”如何用在祭祀上。损之为道,重在诚心,简单两盘的黍稷做为供奉就可。程颐以“损饰以存诚”解释,最得其义。
《彖传》则强调“时”,减损用在祭祀当有时,时机不对,亦不宜减损。
孔颖达:损者,减损之名,此卦明损下益上,故谓之损。损之为义,损下益上,损刚益柔。损下益上,非补不足者也。损刚益柔,非长君子之道者也。若不以诚信,则涉谄谀而有过咎,故必有孚,然后大吉,无咎可正,而利有攸往矣。……今行损用信,则是无过可正,故云“无咎可贞”。
程颐:圣人以宁俭为礼之本,故为损发明其义。以享祀言之,享祀之礼,其文最繁,然以诚敬为本,多仪备物,所以将饰其诚敬之心,饰过其诚,则为伪矣。损饰所以存诚也,故云“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之约,可用享祭,言在乎诚而已,诚为本也。
【字义】
无咎可贞:有两种读法,一般易学家读作“无咎,可贞”,依孔颖达疏,当读作“无咎可贞”,无咎可正的意思,即没有任何罪咎可以纠正。《周易正义》:“先儒皆以无咎、可贞,各自为义,言既吉而无咎,则可以为正。准下王注《彖》辞云:‘损下而不为邪,益上而不为谄,则何咎而可正。’然则王意以无咎可贞共成一义。”“可贞”在《周易》中出现的还有坤六三“含章可贞”,无妄九四“可贞,无咎”。另有“不可贞”的用法,蛊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节卦“苦节不可贞”,另明夷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周礼》:“凡国之大事,先簭而后卜。”可贞、不可贞,或许是先以《周易》问筮,如果可以继续问卜,则曰“可贞”;若不可继续问卜,就说“不可贞”。贞者,卜问也。
曷之用:何之用?要用什么?曷,音义同“何”。这裡问说祭祀要用什么。后文回答说:“二簋可用享。”意思是简简单单两簋就可享祀。
二簋可用享:二簋就可供奉祭祀。簋,音“鬼”,祭祀中专门盛黍稷等食物的器具,以偶数为用,因此最少就是二。《说文》:“黍稷方器也。从竹从皿从皀。㔳,古文簋从匚飢。匦,古文簋或从轨。”享,供奉祭品,祭祀。祭祀可繁可简,二簋是最精简者。繁者可能四簋或更多。因损下益上之道以诚心、内心诚悦最为重要。处损之时,以简单、精省为宜,故二簋即可用享,不用太多。簋,蜀才作轨。坎卦六四:“樽酒簋贰用缶。”
惩忿窒欲:戒止忿怒之心,阻塞情欲。惩,戒止。《经典释文》引作“徵”:“郑云:犹清也。刘作惩,云清也。蜀才作澄。”窒,《经典释文》:“郑刘作懫,懫止也。孟作侄。”依郑玄与蜀才,惩通澄,清的意思,惩忿窒欲为清心寡欲的意思。上艮有戒止、阻塞之义,为惩为窒,下兑为情欲。
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
《象》曰: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祭祀之事要快速前往,没有罪咎。倒的酒可以减少一些。
快速前往言参与祭祀的诚心。酌损之承上爻,祭祀重诚,有诚则精简、减损无妨。
另一解释为,有事而快速前往,没有罪咎。斟酌减损,不需减损太多。
【字义】
已事遄往:“已”字有多种解释。一是音“以”,意思为“已经”的已,停止之意,“已事”即停止、结束,或放下手上的事。传统易学家多採用此解,如《正义》:“竟事速往,乃得无咎。”《本义》:“辍所为之事而速往以益之,无咎之道也。”程颐亦採取义,但将“往”解释为离去,以“功成不居”解释全句:“所益于上者,事既已则速去之,不居其功,乃无咎也。”另一解为“己”,自己的己,“己事”亦即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事。该注解较少有易学家採用。来知德:“己者我也,本卦损刚益柔,损下益上,乃我之事也。”三是作“巳”。李鼎祚《周易集解》作“祀事”,即祭祀之事。虞翻:“祀,旧作巳也。”四是《说文》引作“㠯”,通以。已部:“㠯,用也,从反已。”段注:“已主乎止,㠯主乎行,故形相反。二字古有通用者。”㠯即以字的古文,许慎解释为“用”。遄,音“船”,有二义。一是疾速,快速。遄往,快速前往。虞翻、王弼皆以遄为速,历代易学家也多採此说。二是往来频繁。《说文》辵部:“遄,往来数也,从辵耑声。《易》曰:㠯事遄往。”“以事遄往”,依《说文》,应解释为因为事情而频频前往。《尔雅》:“遄,速,亟,屡,数,迅,疾也。”
酌损之:酌为盛酒或取酒的意思,或者相对于清酒的浊酒,虞翻解释为“取”。酌损之,言祭祀用的酒可以减少。此承上“二簋可用享”,因处损之时,一切节约从简即可。宋明以后,将酌解释为斟酌、酌度。酌损之,斟酌情况减损一些,减损不需过于积极或过度。
尚合志也:尚有二义,一通上下的上,多数易学家採用此说。上合志,初九与六四相应,四在上卦,故曰上合志。二是庶几,表达期望,期望能够与六四合志。孔颖达採此义。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象》曰: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
利于坚定,出征为凶。不需减损,反应当增益。
宜于守住既有,不宜出征或进取。若能安于目前状似平平的情势,未必会不利。但如果贸然前往,反而会带来灾难。以静制动则小吉,出征则凶。损卦原为损下益上的意思,但九二居中,是有中庸之德者,虽与六五相应,但不宜减损自己而迎合在上者,反应坚持及强化自己的中庸美德。
或曰:九二之益之,即益六五,因此六五曰“或益之十朋之龟”。
弗损益之:有两种读法,一是作“弗损益之”,不损也不益。二是“弗损,益之”。该读法又有两种解释,一是损非其时,不当损,而当益。王弼:“二不损而务益,以中为志也。 ”二是不损下才是益上,世儒多採此说,如程颐:“不自损其刚贞,则能益其上,乃益之也。”朱熹:“言不变其所守,乃所以益上也。”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
《繫辞》:天地絪縕,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说苑》:升舆而遇三人则下,二人则轼,调其盈虚,故能长久也。
三人同行,则减少一人。若是一人独自前往,则可得到朋友。
此言事情应该以两人偶对为宜,不宜成群;若是一人,则当有另一人为配偶。引申又有专心一意,不宜一心多用的意思。
孔子在《繫辞》解释这段说“言致一也”。又《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言一人则可行,若要三人或多人同行则相互猜疑,因此要有所减损。一人独自前往反而会得到朋友,这也是孔子说的“致一”,专一的意思。
《说苑‧敬慎》孔子与子夏论损益:“升舆而遇三人则下,二人则轼,调其盈虚,故能长久也。”此爻讲的似乎是古代乘车的规则。乘车理当两人才能保持车舆的平衡,车子才能行得长久。如果三人就要减损一人;若是一人出行,则要增加一人。
《繫辞》以“天地絪縕,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解释。此段大意为:天地交合而蕴酿生机,万物因此变化得更醇厚。男女(牝牡)交媾而受精,万物因此变化出生命。天地之间,男女、牝牡的交媾受精,都是两两成偶。就如自然界,两雄争一雌,必损一雄。
王弼注亦取《繫辞》这段话:“天地相应,乃得化淳;男女匹配,乃得化生。”
【字义】
三人行、一人行:王弼以六三至六五三阴为三人行,六三与上九相应为一人行。三阴并行,则上九疑于六三,因此损一人;六三若独行,则可与上九相应,则得其友。虞翻以卦变解释,三人为泰卦下三爻,一人行为泰九三上行至上成损之上六。朱震亦採用这个取象。按:就卦象来说,以卦变解说最佳。六三原为泰卦九三,互体为震,震为行。泰卦九三阳行至上变为损卦,此为三人行则损一人。损上九原为泰九三,至上之后,与六五比应为对,六五因此十朋之龟之益,此为一人行则得其友。
天地絪縕,万物化醇:絪縕,言天地之间阴阳的交合而蕴酿万物,程颐解释为“交密”。醇原本意指酒水很纯,不掺水,引申为浓厚。化醇,形容万物生命至精至纯。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构通媾,交媾、交配。精,受精。此言男女的生育之道。
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象》曰:损其疾,亦可喜也。
去除其疾病,快速则有喜,没有罪咎。
四原本是多惧的爻位,其德性又柔弱,但六四当位,有初九相应,因此得吉。
初九言“巳事遄往”,六四言“使遄有喜”,因两爻与应,初九遄往可损六四之疾。
【字义】
损其疾:疾有二义,一是疾病,二是急速。传统皆取第一义,但有不同的引申。如孔颖达以疾为相思病:“疾者相思之疾也。”程颐取三义,以疾为疾病,又说是“不善”,又引申为过错:“疾谓疾病,不善也。损于不善,唯使之遄速,则有喜而无咎。人之损过,唯患不速,速则不至于深过,为可喜也。”疾又可由疾病引申为心病、疑心病,即六三《象传》“三则疑”的“疑”。有疑则当速速损之,乃得无咎。
使遄有喜:迅速去除其毛病则有喜。遄,速也。喜,或可解释为病癒。无妄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兑九四“介疾有喜”。疾皆与喜对,可证喜为病癒。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祐也。
有人拿著价值十朋贝的乌龟来帮助,无法违背,大吉。
龟在古时为神圣的决疑宝物,从选龟到如何处理、储藏,都有严格的规矩。因此龟的帮助类似于我们在说“神明”保祐。
根据饶宗颐说法,卜辞中有“益龟”一语,并引损卦及益卦爻辞说:“殷周行卜,每用多龟,增益卜龟之数,故曰益龟。”(《殷代贞卜人物通考》第三六页)那么损益两卦可能讲的都是古代在龟卜的过程,“或益之十朋之龟”可能是占卜时有人增益了一隻“十朋之龟”来让占卜结果更为神准而让人不可违逆。
六五爻变之后卦成中孚,中孚为大离之象,离为龟,因此为十朋之大宝龟。益卦六二也同样说“或益之十朋之龟”,因益卦六二爻变同样成为中孚。互体坤,坤为众为朋为十,故曰“十朋”。
【字义】
十朋之龟:朋原本为古代串贝或玉做为货币的单位,根据王国维说法,一朋两串,一串五枚,所以一朋就有十枚。十朋相当于二十串或百枚贝。十朋之龟为价值十朋贝,或一百枚贝的龟,喻指价值不斐。但一朋有多少贝,自古说法纷歧。唐‧崔憬以双贝为朋:“价值二十大贝,龟之最神贵者,以决之,不能违其益之义。故获元吉。双贝曰朋也。”郑玄以五贝为一朋,《诗经》“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另一解释以朋为计量单位,十朋之龟为一百枚的龟。但朱熹採“双贝为朋”之说,而以一朋为二龟:“两龟为朋,十朋之龟,大宝也。”汉易以朋为类,十朋即十类之龟,如马融、郑康成:“十朋之龟者一曰神龟,二曰灵龟,三曰摄龟,四曰宝龟,五曰文龟,六曰筮龟,七曰山龟,八曰泽龟,九曰水龟,十曰火龟。”虞翻:“坤数十,兑为朋,三上失位,三动离为龟。十谓神、灵、摄、宝、文、筮、山、泽、水、火之龟也,故十朋之龟。”此十龟之说,出自《尔雅》。王弼以朋为朋党,“或益之十朋之龟”为同时受到朋友以及灵龟的帮助,此说完全曲解文义:“朋,党也。龟者,决疑之物也。阴非先唱,柔非自任,尊以自居,损以守之。故人用其力,事竭其功,知者虑能,明者虑策,弗能违也,则众才之用尽矣。获益而得十朋之龟,足以尽天人之助也。 ”
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象》曰:弗损益之,大得志也。
不要减损,应当增益。没有罪咎,贞定则吉。利有所往,得到无私的大臣。
上九为损卦结束将变为益卦的时候,已不需再减损,故曰“弗损”。又损卦为“损下益上”,上九同时有六五相承以及六三相应,皆为下益上,因此曰“益之”,曰“得臣”。
上九乃泰卦九三而来,泰九三上行之后原位成损六三,六三曰“一人行则得其友”,六三之“得友”呼应了上九的“得臣”。
得臣无家:得臣,得到大臣,得到辅佐之人。无家,有二说,一是形容所得之臣为因公忘私之人,有公事,无家事。二是形容为君者,既得臣,又能大公无私。传统易学家多採此说。卜辞中或以“家”为臣之单位,臣乃古代之奴隶。得臣无家,言所得之臣,不成其家,则不成一完整单位,有所缺损,因此不当减损,而当增益,以成其家。如不其簋铭文:“锡汝弓一,矢束;臣五家,田十田,用从乃事。”令簋铭文说,王姜赏令“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
【彖传注】
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损下益上,其道上行:以卦变解释损卦。损卦是从泰卦而来,泰卦九三至上,上六至三,损下卦乾之实,益上卦坤之虚,所以曰“损下益上,其道上行”。先儒以上艮山、下兑泽之卦象解释“损上益下”,如郑玄:“艮为山,兑为泽。互体坤,坤为地。山在地上,泽在地下,泽以自损增山之高也。”后儒多採此说。但对应于益卦讲“损上益下”,上下二体卦象就无法解释。此当以卦变来解释,才符合《彖传》之义。损卦为损下卦乾之阳,以益上卦坤之阴。益卦则损上卦之乾,以益下卦之坤。
二簋应有时:祭祀要简约,有其时机。损卦为应当简约、简朴之时,因此经文说“二簋可用享”,此进一步解释二簋可用享。簋为祭祀时盛装黍稷以敬鬼神的盘子,以偶为用,因此二是最为精简的排场,二簋即极简的祭祀。孔颖达:“二簋至约,可用享祭矣。”“申明二簋之礼,不可为常。二簋至约,惟在损时应时行之,非时不可也。”虞翻:“时谓春秋也。损二之五,震二月,益正月,春也。损七月,兑八月,秋也。谓春秋祭祀,以时思之。艮为时,震为应,故应有时也。”
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损乾刚以益坤柔,乾为天,坤为地,损益乃天地盈虚之道,与时而行。此处兼益而言,非专指损卦。世儒以损卦为“损刚益柔”,并不正确。损益两卦都是损刚益柔,后文“损益盈虚”亦可为证。
上艮下兑:损卦、山泽损卦详解:原文及白话翻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