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液还丹印证图》对《周易》自然逻辑发展观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金液还丹印证图》对《周易》自然逻辑发展观的取法,这不仅体现在序言里,而且贯彻于全书的始末。该书按照《周易·系辞》的“太极”学说来演述炼丹的过程。是书第一章《原本》诗云:
溟津无光太极先,风轮激动产真铅。都因静极还生动,便自无涯作有边。一气本从虚里兆,两仪须信定中旋。生生化化无穷尽,幻出壶中一洞天。
《金液还丹印证图》比照宇宙发生的模式来叙说“炼丹”程序。它指出:混沌溟寂的状态,宇宙还没有光明,而太极已经居先存在了;太极内在的阴阳感应,正如风轮一样,它的激发运作产下了宇宙中的“真铅”。都是因为寂静到了极点才又重新开始运动,所以混沌无极的原始存在状态渐渐地形成了环宇的边界。先天一气本来是从虚空里发端的,而阴阳两仪只有在静定之后才感应旋转。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生生不息没有穷尽,从而幻化出“壶中”一大洞天胜境。
很显然,这首诗是在讲述内丹原理的,例如最后一句的“壶中洞天”就是内丹家向来追求的境界;但作者并不是平铺直叙地教人修炼方法,而是运用《周易》的“太极”理论来说明内丹修炼的根本。在作者看来,太极乃是万物之先,也是真铅之源。太极涵阴阳,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阴阳两仪,对立统一,构成了周转运动,这是宇宙生化之本,也是生命存在的内在动力。作者在这首诗中贯彻了《周易》太极哲学的协调、运动、变化、生长的观念,同时也融合了老子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思想。
在第三章《乾坤》中,《金液还丹印证图》作者以《周易》的乾坤两卦为总法象,以示阴阳相合、归根返元的修丹大要:混元未判是先天,清浊分来二象全。坤女乾男偏一气,木龙金虎间千年。都将孤寡为修道,岂信刚柔可造玄?日用不知颠倒理,若能达此是真仙。”
在《金液还丹印证图》看来,混沌原本尚未剖判的状态,那就是先天;清明与浑浊相分,那就意味着阴阳两仪之体的化生已经俱全了。坤柔之女与乾刚之男各自禀赋一偏之气,而东边的木龙与西边的金虎相隔更是以千年计。从来有许多人都以孤阴寡阳的形式力图修成金丹大道,哪里肯相信刚与柔的配合才能达到玄妙的真正境界呢?阴阳颠倒的道理,百姓日用而不知其所以然;倘若明白了这样的义理且修持不懈,那就可以成为真正的神仙了。所谓“先天”即是两仪未分的混沌本原,在作者看来,这就是“太极”;而太极发动,两仪之象便化生了。由此可知,《金液还丹印证图》作者在《乾坤》章还是以“太极”为本体。当然,这一章与《原本》章所要阐述的侧重点毕竟不同。如果说《原本》章是依顺时方向来思考太极生化运动问题,那么《乾坤》章则“反其道而行之”,重在说明“颠倒”之理。这里的“颠倒”与《悟真篇》的“翻卦象”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用意都是为了揭示“复归”的内丹气功旨趣。从乾坤的总法象上看,“颠倒”表现为翻地覆天。
本来,天在上而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阳气上升而阴气下降,两相分离而不交;今使乾居下而坤居上,则阴阳二气相交而既济,则“男女同室”(这是一种比喻),二仪复合,归于太极而无极。再从木金龙虎的关系上看,这也体现了作者的阴阳和合归根的思想。因为无论是木金还是龙虎,在方位符号学中它们都是相对的。木龙在东,金虎在西。炼内丹就是要使对立性的两方配合行动,而不使其孤行,才能达到刚柔互济的目的。这在根本上也是符合《周易》“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思想的。
在外丹合成过程中,道教中人是很注意“制度”问题的。这种形式也为内丹修炼所借鉴。所以《金液还丹印证图》专立《制度》一章,谓:坛筑三层天地人,九宫八卦布令匀。镜悬上下祛精怪,剑列方偶镇鬼神。禹步登时三界肃,罡星指处百魔宾。叮咛刻漏无差误,片晌工夫万劫春。
这首诗对炼丹的坛场制度作了精炼而又形象的阐述。它指出,炼丹坛场是按照天地人的层次格局来建造,九宫八卦分布于其中显得相当均匀。坛场上下挂起明镜,为的是驱逐精怪作乱,利剑列于四面八方作为镇守鬼神之用。行起“禹步”秘术的时候,立刻使天地人三界都感到庄严肃穆,魁罡之星所指之处,千魔百怪都低头宾服了。千叮咛,万嘱咐,修丹火候必须严格遵循刻漏时辰。假如能够这样行持有序的话,实际上只需要片晌的时间就可以感受到无尽的春光美景。
这里所讲的“筑坛”本是炼外丹中的定位问题。同样道理,内丹修炼也需定位。怎样定位呢?就外丹而言,定位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建造三层的炼丹坛;就内丹而言,定位就是分清楚人体上中下三焦、明确三丹田的位置,以便导引行气。内外丹的定位形式尽管有不同,但其理则一,这就是《周易》的“三才之道”。当弄清楚上中下三层结构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地列出九宫八卦的位置。一般地说,这是按照后天八卦方位即周文王八卦方位来安排的。可见,八卦已经成为“还丹”定位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