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精要 他的“围魏救赵”成为中国兵学史上脍炙人口的佳作
《孙膑兵法》精要
孙膑亦称齐孙子,活动于我国战国中期,是我国又一著名兵家,也是一位能“运筹帷幄,決胜千里”的军师。
《孙膑兵法》共三十篇,已整理出, 11000 余字。书中对战爭的历史作用、战争规律、战争中人的地位 政势战略和应变能力等,均做了精湛闸述。他的“围魏救赵”成为中国兵学史上脍炙人口的佳作。
孙膑是一位盖世稀才,弱冠即脱颖而出;以后虽身陷囹圈,蒙免受害,但献身兵学的意愿矢志不移。他写的兵法,详略有序,立论精当,是战国中期以前战争经验的结品。这部兵法的基本思路是“战胜而强立”和“乐兵者亡”。
(—)战有道
战有道,出自《孙膑兵法•威王问》。其中心是一个“道”宇。按照惯常理解,道是指办法和措施;但在孙膑这里,则是指法则或规律。就是说,在他看来,凡是战争中能屡次获胜或屡战屡败者,总可以找到一个内在的根由,这个“根由”也就是他说的道。以现代公认的术语表述,也就是规律。在《孙膑兵法》中“道”的问题是这样提起的。在《威王问》里,实录了孙膑同齐威王、田忌关于用兵的回答。
当田忌问到“必战有道乎?”(战争有自己的规律吗?)时,孙膑亳不犹豫地回答说:“有”。当威王问过?个问题,田忌问过7 个问题后,孙膑认为他们只是“接近于”会用兵,并没有达到掌握战争规律的境地(“几知兵”“未达于道”)。由此来看,恐怕孙膑是中国兵学思想史上第一个自觉地提出;战争有自己规律的思想家。
有学者对此论断提出;质疑,认为第一位用述战争有规律的不是孙膑,而是孙武。理由是《孙子兵法》里已有过下述的话:“故战道必胜,主日 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日必战,无战可也。”按照这些学者的解释,“战道必胜”便是指:战争只要按照自身规律去行动,必然会得胜。我认为这种理解并不妥当。
不错,在中国古代著名文学著作里,从孙子开始,就多处使用“道”这个宇,以后的兵家也为似。但如果作仔细的研究,对于道的含义的界定,有一个演变过程。
开始时,兵书里用“道”多指道德 道义、德政;后来则逐步演化为道路、办法、法则或规则。例如《孙子兵法》里多取前一种含义;《孙膑兵法》里,则多取后一种含义。因此不能做这样的推论:既然《孙子兵法》里已有过“道”的说法,就一定与《孙膑兵法》说的“道”相同。
拿上面提到的“战道必胜”这向话说,原水的意思是:如果根据战场实情有必胜把握,即使国君命令不要打,也可以坚决地打;如果根据战场实情不能取胜,即使国君命令打,也可以不打。这里说的“战道”指战场实情,并未曾上升到战争规律的高度。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孙子兵法》里,某些用词,不可能有近似于法则这层含义,如它使用过的“法”和“形”。他曾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这里的法指方法,可引中为规则;又说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这里的形指形状,也可以引申为习性或方式。但无论是规则或方式,都不过是指战争中某一类情況出现后的处置办法,还没有像在《孙膑兵法》里那样,直接用一种很抽象的“道”水称呼战争的总的法则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