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类战争的规则和某一些特别情况的处置办法,孙膑也做过初步探索
关于第二部分,即某一类战争的规则和某一些特别情况的处置办法,孙膑也做过初步探索。
在《威王问》里,齐威王曾有9问,田忌有7问,都是问关于遇到有某些相似的情况时,该如何处置。对这些提问,孙膑一一据实作答。其中,不少的回答反映出某一类战争规律。例如,当威王问道,对待弱小酸人该如何办? 答复是:故意使自己队伍的阵列显得混乱些,以诱惑敌人上钩(毁卒乱行,以顺其志,则必战矣);当威王又问,敌众我寡、政强我弱,该怎么办时,回答是:避开对方的锋芒,隐蔽好后续部队,以便撤退(让威。必藏其尾,令之能归),当威王再问,如何“以一古十,时,回答是:“政其无行,出其不感”,等等。当田忌世问道,对街兵至两且战斗力强的敌人该如何办时,孙膑回答是:修筑堡垒,严明法 令,激励士气,团结士卒,躲避酸人的锋芒,待其芳顿时再与他作战(坤全广志,严正辑众,避而骄之,引而芬之)。这些回答,表明丁孙膑对“道”的理解和运用,已经深人到战术范围,也就是成功地论达了“战”“政”“守”三个方面。
当孙膑谈到了战”的问题时,富有创造性的部分是关于各种阵法的使用。如提出“见胜而战,弗见而净”的作战原则和“用阵三分,海阵有锋,海锋有后,皆待会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的布阵规则;在“攻”的问题上,力主郊区野战,但不再认为“攻城为下”而是区分难攻的城(雄城)和易政的城(牝城),也就是不再一般地反对攻城。在“守”的作战形式上,在《陈忌问全》里,提出“车者,所以当全”的野战防御概念,而且在桂陵之战中用这种战法取胜。
为什么孙膑提出“战有道”,并对战争中的“道”竟奶此重视?这除了同战时期军队人数增加,战争规模扩大,作战方式与布阵形式多样化等的容观情况有关外,恐怕从人本身认识能力提高这一面,也可以找到它的根据。
在第一章里,我们在探素《孙子兵法》的精粹时,曾提老子对道的看法。老子对于道的认识含义有一个重要命题是“为学曰益”和“为道日损”。照他的说法,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是越学越多,知识也愈丰富;但在透过知识本身体会其中的道理时,却愈体会道理愈深,内容也愈少。这两向话,把规律的抽象性质刻画得十分清楚。这表明,在先秦时代中国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就已达到很高的程度。在老千之后,许多著名的思想家都沿着同一思路思考问题,如商鞅提出;的“世事变而行道异”,就明确表示,统治者的统治方法与措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世事(历史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孟子说的“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也把人的处理人事关系的准则称为道。不过,略有不同的是,老子首先将“道〝用于自然,然后推及人事,而商鞅和孟子则直接用道来观察社会,将社会历史合乎规律的变迁和人们行为准则也称为道。
其中,虽然也有像庄子在《道遥游》里把道解释为“无分别无界限的混沌状态”,但不管对这种解释评价如何,“无差别和无界限”毕竟表示人们对具体事物及抽象性质有分离能力。因而也标者人们分析、概括能力的提高和进步。从这层意思看,处在战国中期的至事家孙孩,直接用~道”来表示战年的行为准则,确实显示了对战争问题研究的深人。总的来说,从孙子的“知敌之情”,到孙膑的“知胜之道”,是中国军事学术思想史上一次重大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