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知识

《周易》思维方式之利弊 有浓厚的历史崇拜意识,缺乏必要的怀疑、否定和批判精神

《周易》思维方式之利弊

《周易》问世之后,,跟着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传统。这个传统的突出特点,是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

它很重视回顾自己的历史,善于从历史中,甚至是传说中引出所遵循的原则。

反映在思维方式上,传统思维方式表现了缺乏超越性和批判性的历史思维特征。

在以《周易》为主体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中,一直具有浓厚的历史崇拜意识,缺乏必要的怀疑、否定和批判精神。易学史上,并不乏思维敏說之人,如汉王弼、宋张载、程顾、朱熹、明王船山等,但缺乏创新之作。“述而不作”,成了人们对待经典的思想原则。他们的经注和解释,虽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但都畏于批判,不敢否定,只能是引申、补充和完善。因此中国古代的传统思维方式,基本上是在以《周易》为首的群经诸子的固有思维模式中发展的。本来,《周易》中的辦证观是以易变为原则的,本身是批判的,意象思维和直接思维也是创造性的,但在历史的发展中并没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辦证观被用来服以于整体系统稳定、和谐的需要,意象和直接思维被主体(本体论)思维定向为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创造,这样就出来了思维方式上的二律背现象:一方面是理想主义的追求和自我超越,另一方面是对历史的崇信和缺乏超越。

《周易》思维方式之利弊 有浓厚的历史崇拜意识,缺乏必要的怀疑、否定和批判精神

思维模式是在历史中形成与发展的,同时又应是能超越历史的工具。它一方面不断地怀疑、批判和否定,另一方面适用于理性、想象和科学信念,不断地假设、创新。这是历史的需要,也是思维所固有的功能。但传统思维却沸留在已有历史结论和固有模式中,对圣人崇拜,对经典崇拜,以权威的结论为不变的信条,因而很难有真正的创造与发展。这种唯圣观、一统观、矛盾的中和观本质上都是保守的、消极的。

但传统思维除了保守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如《易》中的整体思维,虽然缺乏分析和必要的逻辑概念,却同当代的系统论整体思维有某些相似,在人体生命科学和中医学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再如意象思维,已在伦理学、美学、文学和艺术领域都有其任;意驰骋的余地,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力。同时它与当代的符号学有某种联系,是科学思维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在矛盾的对立中把握辩证的统一,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即使在当代,“物极必反”“相辅相成”等命题对人们还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以《周易》为主体的传统思维模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聚焦和内核,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决定了中国文化大异于西方文化的特质和风貌。

《周易》之所以被称为《六经之首》“源头活水”,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周易》思维方式之利弊 有浓厚的历史崇拜意识,缺乏必要的怀疑、否定和批判精神

石雕孔子行教像

文化之源——《周易》与古代社会科学

《易》究竟是什么一种学术?

古代中国讲学术,一向称六艺。六艺有前六艺后六艺,前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后六艺为《易义《书《诗X礼义乐》春秋》。前六艺,由现代语说起来,是六种术科;而后六艺,则是六种学科。前六艺有礼乐,后六艺亦有礼乐。但前六艺的礼乐,礼是礼仪、礼容的礼,乐是乐声、乐舞的乐;而后六艺的礼乐,则是讲礼乐本原的礼学和乐学。所以,前六艺是术科,后六艺是学科。而《易》则是后六艺的一种。我们看《汉书• 儒林传》:

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学者,王教之典籍,以明 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

那六艺亦称六学,而《易》则是六学之一。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孔子 周易思维 六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