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一生以诠释《春秋》为已任,把阴阳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把孔子及儒家学说推向了顶峰
到了汉代,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受到了全社会的尊崇,则始自董仲舒《汉书·董仲舒传》”记其人: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客止,非礼不行,学者皆师尊之。
《前汉书》记:
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
秦坑儒灭学后,六经离析,董仲舒潜心专研,令后学者,统一于他所释的六经理论之下,被尊为群儒之首”。董仲舒一生以诠释《春秋》为已任,把阴阳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穷天道,把孔子及儒家学说推向了顶峰。认为《春秋》为孔子奉天命所作,他在《春秋繁露》里讲《春秋》之微言大义,“道往而明来者”,得一端而百端皆通,其所阐述的道理,则穷尽天下矣。
董仲舒第一次把孔子由师上升为王,认为“西狩获麟”是孔子接受天命的征兆”,故孔子作《春秋》,是为救周之弊,以立新王之制,上通五帝,下极三王。以通百王之道,而随天之始终:
有非力之所能致而自致者,西狩获麟,受命之符是也。然后托乎《春秋》,正不正之间,而明改制之义。一统乎天子,而加忧于天下之忧也。务除天下所患,而欲以上通五帝,下极三王。以通百王之道,而随天之终始博得失之效,而考命象之为。极理以尽情性之宜,则天容遂矣。
成汤受天命,灭夏建立商朝而王天下,时正白统。文王奉天命,应天灭商建立周朝,时正赤统,孔子托《春秋》以立新王之制,时正黑统,故鲁国尚黑《春秋繁露》曰:
故汤受命而正,应天变夏作殷号,时正曰统。……制文礼以奉天。…武王受命作宫邑于部,制爵五等,作象乐继文以奉天。周公辅成王,受命作宫于洛阳,成文武之制,作沟乐以奉天。殷汤之后称邑示天之变反命。故天子命无常,惟命是德庆。故《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时王黑统,正鲁尚黑,绌夏,亲周,故宋乐宜亲招武,故以虞录亲,乐制宜商,合伯子男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