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筮知识

筮法中的三才观对后代产生了哪些巨大的影响?影响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三才观对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概括说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三才观中包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古人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周易》一书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个概念,但却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系辞传》中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易纬乾凿度》指出:“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说明在古人的思维中认定,万物与人一样,也是自天地这一对最大的阴阳对立的统一体中产生出来的,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同源的。

进一步可以得出结论,既然人与万物是自天地中产生的东西,那么人与万物就不应该是绝对斗争和不相容的,而是应该处于一种有机的联系之中。

代表大自然的天、地与人并列称为三才,地位上是平等的,关系上是平行的,强调的是人与大自然组成一个统一体,虽有矛盾斗争的存在,但必须相处在一起。为了不导致统一体的破裂,人在某种程度上必须为自然服务,必须接受自然加之于人的束缚,人虽然有主观能动性,但人不可以为所欲为。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实际上表达了古人对主客体统一的追求。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就表示出了这种追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志于学”是开始学习。孔子说的“学”,含义广泛,包括学习文献知识、实际生活知识,也包括道德实践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孔子还说“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志于学”与“志于道”不同,前者可以包含后者,后者不能包含前者。二者方法亦异,“志于学”主要是靠积累渐进,“志于道”则着重顿悟。二者又有不可分的联系。有长期的渐进积累,才会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顿悟。

“而立”是“立于礼”,因为孔子说过:“不知礼无以立也。”“三十岁时懂得了礼,才算得上成人,可以立足于社会了。

“四十面不惑”是说他到了四十岁时知识已经成熟,够得上“知者不惑”的智者了。四十岁以前,孔子基本上完成了自身与外界的沟通,即大体解决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四十岁以后进入更高层次,对于客观世界由认识转入适应。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客观的规律,人的意志不能改变的客观必然性。

“六十面耳顺”,一切闻见,一切遭遇,都能理解,都能承受。“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心中欲望的,必然获得;不能获得的,心中亦不欲望:心中欲望,必能获得,却又不违背客观的规律。

综观孔子的自述,知道他前半生解决了做人的问题,后半生实现了自身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是对笔法三才观所反映的古人心态的最好说明。

筮法中的三才观对后代产生了哪些巨大的影响?影响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其次,在筮法三才观影响下产生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天人合一”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运用,并由此发展出“天人感应”思想。认为人与大自然是交相感应的,人类社会的任何变化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事物。当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异常变化无能为力时,就进行种种不切实际的行动,希望可以通过自身的这种努力,改变大自然于人有害的异常现象。

人感觉到自己与自然仿佛是一架天平,保持在平衡状态下,两端就都处于安稳的静态中,如果一方失调,也就意味着另一方的同时失调,改变一方的重量,就可以改变二者间的关系。所以,当大自然中出现灾变的时候,也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的某一个方面发展不正常。通常情况下,三公避位,皇帝罪己,不是从人类社会自身寻找导致灾变的原因,而是从自然界内部去寻找导致灾变的原因。中国古人的这种特殊心态,正是筮法开创的三才观在人们思维深处起作用的具体表现。

统治阶级提倡“天人感应”思想的目的,是使他们的统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神”意,成为上天指定的大地上的“治人”者,从思想上增强对人们的统治能力。这种与神意相联系的思想,已经演变为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一种以愚民为目的的统治术,完全失去了筮法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原有的进步意义,成为中国哲学中的糟粕。

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已经敏锐地认识到统治者的这种愚民倾向,他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一语道破天不是绝对力量,而只是一种规律,统治者还是应该以民为本。正是因为孟子揭穿了历代统治者的愚民把戏,所以,朱元璋曾一度下令不准祭祀孟子。

筮法中的三才观对后代产生了哪些巨大的影响?影响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最后,筮法哲学的三才观的意义还在于提高人的地位,也就是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在筮法的第二步“挂一以象三”中,把人从自然的发展序列中游离出来,以说明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同时又是不同于自然界的另外一个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运动变化规律。

筮法哲学将太极代表的整个宇宙分成两个大系统,一个是以天地为最大概念的自然界,一个是以人为最大概念的人类社会。不论如何阐述,这种思想的核心都在于,它是把人与自然界相提并论,人是自然的产物,同时也是自然的对立面,自然不可以任意摆布它。人与天地是并列的。人的地位远远高于万物,也就是说,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对等的两大系统,但自然界的一切都不能与人类相提并论。人可以用物,而物不能役人。

筮法中将三才提出作为其中包含的一个概念,而又不是其中运行的一个概念。这种做法表现出更加深刻的哲学意义,这是在说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筮法中以“分面为二以象两”代表太极“生两仪”,以“揲之以四以象四时”代表“两仪生四象”,与《系辞传》中的文字论述相同,但是筮法比文字论述多出了一个“挂一以象三”,代表三才,《系辞传》却将三才放在其他地方论述,而不是出现在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过程中。这是在暗示太极-两仪-四象一八卦一六十四卦的系列是在说明自然界的发展系统,而没有论述人类社会自形成以后的发展模式。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天人合一 筮法 卜筮 三才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