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课堂

视死如生生更生的择宅观 中国人无论是建造“阳宅”,还是“阴宅”,体现着《易经》的自然观

周易一事一测:198元(易经解卦 六爻解卦)
八字运势详批:398元(命理预测 趋吉避凶)

视死如生生更生的择宅观

中国人的生死观与西方人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视死如归”,而西方人视死为升人天堂。中西方的吉代先民不约而同地感觉到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主宰我们这个世界万事万物变化,西方人为地创造了“上帝”,上帝主辛一切,生死是上帝的旨意。这种观念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人的思想及文明。中国人则将其归为“天地自然之道”,即“气”的运行规律。“风水轮流转”,也就是说容观规律,并具有轮回转世即螺旋升华的含义,因此也就有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刑前壮语及这辈子所欠的人间恩情“下辈子当牛做马回报”的民间俗语。民间将正常的生生死死视为“红”“白”喜事。

在悠久的农业文明中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关于自然与人,即天人关系,自周代至先秦以及清代,为大多数思想家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概括地说,这一宇宙观,把人视为自然的一个有机部分,认为自然界存在着普遍的规律即天道,人伦道德原则也同自然规律相一致。人生的理想,就是追求天人的谐调与合同。

视死如生生更生的择宅观 中国人无论是建造“阳宅”,还是“阴宅”,体现着《易经》的自然观

由这种宇宙观所支配,人的生死实际上被视为自然生态链中的一环。《易传》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周易•系群上》)汉朝时认为:“为人下者,其犹士乎!种之则五谷生焉,掘之则甘泉出焉,草木植焉,禽兽育焉,生人立焉,死人人焉。”(刘向《说苑•豆术》)因此,也就有了中国人死后“人土为安”的丧葬观。

按照易理思维,无论是生是死均是自然的规律。人在活着的时候要营建“阳宅”,寻求养生的环境,利于生存的气场;而在死后也要建造“阴宅”,寻求安息的场所,利于神灵的转世。在中国现存的大量陵基中,不难看出“阴宅”的建造实际上并不逊色“阳宅”的土木之功。

在易经八卦方位中,东、东南为震、巽方,五行属木,指春天,是朝气方位。因此,中国的皇宫中“东宫太子”,是按班人的专有方位。中国传统四合院的院门多开东门、东南门、南门,也是为了迎取东方、东南方、南方来的带有生气的“和煦之风”。中国建筑,又称土木,住活人的建筑,又叫阳宅,专用土木为材料而营建,中国建筑是土木构建,这在世界建筑之林中是独树一帜的。西方是石构建筑。实际上,中国古人很早就也采用石材建造桥梁,阴宅。按照易经理念,石材所营造的“气场”,不利于活人居住,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中国建筑为木构是不完全的。

将易经理念应用在建筑的营造中,最早的实物当属建于五千年前的陕西黄陵县的黄陵。黄帝,轩辕氏,被认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在原始战争中统一了华夏各主要部落,发展农牧和渔业,开创文字,成为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龙的化身。

遵循“易”的思想,天子居中,部落酋长所在地一中部村,至今村名依旧。五千年树龄的黄帝手植柏树,至今仍然盎然屹立,千古佐证。据《史记》所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山势高拱,突出;于陕北黄士高原。沮水河弯转绕山而行,望之山似卧波之桥,故名桥山。

视死如生生更生的择宅观 中国人无论是建造“阳宅”,还是“阴宅”,体现着《易经》的自然观

在陕西西安近郊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由实际勘察可知,背后坐山而面朝开阔空地的基本格局也是符合《易经》思维的。最有趣的是在距秦始皇陵二三里远的兵马俑坑,坑中的所有兵士头全部转向东方。按照《易经》方位五行观点,东方属木,显示军队的朝气,东方木对应人体主肝脾,壮士兵胆略豪气。陕西的东方是中国的版图方位,昭示着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和伟业。这难道是一种巧合吗?

从清代的东陵西陵,明代的十三陵,到历朝历代的陵寝建筑,几乎均遵循“居中为尊”的易理观念。选址时据风水理论“分金立向”确定陵疫山向。陵疫山向,着重于陵区山水形势,即所谓龙穴砂水总体上的权衡。在景观上,山川形势直接诉诸人的视觉感受上的高下、大小、远近、离合、主从、虚实等空间形象,显现着明晰的条理秩序,奇托着天人合一的理想,成了具有合于人伦道德和礼制秩序的精神象征符号,景物天成,表现出;尊单、贵贱、主宾、朝揖、拱卫等关系。

中国人无论是建造“阳宅”,还是“阴宅”,体现着《易经》的自然观,人的生生死死都是自然的育化,最根本的是“生”,“生生之谓易”,视死如生生更生。

热门预测(预测加微信:guoyitangapp)
阳宅 阴宅 择宅观

推荐阅读